此前淘宝、天猫的兴起,加快了杭州服装乃至中国服装业产业转型和迭代的速度。行业大盘的高速膨胀,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行业内外部的沟壑。但随着大盘增速放缓,外部需求和内部供给的矛盾,便日益显现。
追求更多元长尾需求的服饰业消费者数量,可能正在以行业意想不到的速度高速膨胀。淘系的一组数据显示,淘宝、天猫上有超过2亿的95后,其中,服饰先锋人群超过6000万,在增速和客单价维度,表现均远超大盘平均值。
诡异的是,需求变大变多了,中国服装业却并没有出现高速增长。不仅如此,相关数据表明,规上纺织服装类工业企业数量正在持续减少,这意味着,原先依靠生产标准基础品的中小企业,可能正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并在竞争中被迫退出或转型。
产业升级迫在眉睫。9块9包邮的低价走量爆款逻辑,显然无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妙法灵药。
「爆款逻辑」,上个时代的产物但一些人确实一度笃信过爆款逻辑能解决一切问题。
行业内从来都没有对这种观点有过真正认可。相反,意大利式的发展路径,才是行业共同希望的未来。
细究意大利服饰业的发展路径,这个市场之所以能诞生众多著名服装品牌(比如Gucci、Prada、Giorgio Armani等),抛开它是文艺复兴发源地的历史原因,关键还有四点:
1、走在时代前沿的设计理念;
2、拥有独特先进的设计师;
3、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上乘的原料;
4、良好的服务态度作支撑。
这些关键原因,大多需要归因于趋势预测、供应链等服装行业硬实力。而低价走量的模式,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成熟市场,都无法成为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想法是如何泛滥的呢?
在相关业内人士看来,这种逻辑的根源,虽然最早可追溯到电商早期9.9元的「爆款逻辑」,但近年来直播等售卖形式让商家产生了对唯流量论的误判,或许是核心原因。
就中国近二十年服饰行业发展史来看,从四季青到9块9包邮,再到今天百花齐放的服饰生态,爆款逻辑其实已经是被历史论证为被淘汰产物,现重新被某些商家和平台当做救命稻草,这是反时代的,也解决不了行业问题。
就像没人会认为义乌能在服装领域取代意大利一样,服装从来就不是一桩流量生意。从工业角度来看,单品打爆是最能触发「规模效应」的手段,但作为一个非标行业,sku过于集中的流量生意,并不利于服装品牌建立自己的护城河。
服装行业要「拼内功」回归行业本质拼内功做品牌,正成为行业的共识。但在具体的实践层面,要想走通,并不容易。
在供给侧,主要有两个维度。第一,在于设计层面要把握趋势。
以女装品牌为例,虽然坊间经常调侃“女人的钱好挣”,但却忽略了“女人心,海底针。”商家认为好的款式,未必消费者就会喜欢,女装难就难在测款,并不是说测款的方式难,而是精力与资金上的投入让多数中小卖家耗不起,甚至陷入迷途,变成了为了爆款而爆款。
第二,在于供应链的整合能力,保证产品的快速落地。
以我们所熟知的服装品牌GAP为例,它在美国本土的成功可归因于纵向一体化模式的应用。GAP采用了委外加工的生产方式,由店铺自行设计、下单,更为关键的是,GAP“内功”是他的供应链深度:1、它直接从亚洲工厂采购,大幅降低了成本;2、有着完善的供货管理制度,比如库存时间控制在49天内、每两个月必须推出新款。
由此可见,把握住趋势,并迅速将其变为产品,是一个服饰品牌在供给侧建立护城河的关键。
推荐阅读
- 私域化|干货分享︱线下零售新机遇——品牌私域化五步走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客户|融资丨「DIA数皆智能」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东方富海独家投资
- 品牌方|聊控价(一):购买鉴定控价投诉涉嫌违法
- 网易云音乐|「年度报告」刷屏,大数据真能代表你?
- 雷士照明集团副总裁兼电商总经理曾宇衡:直播电商加强了品牌与消费者互动|定制快讯| 雷士照明
- 反常识|给营销、品牌、市场从业者的4条反常识建议
- 经理|「评论功能组件化」实践分享
- 鸿海|「PW热点」华为花瓣搜索引擎Petal Search已经面向国内用户开放
- 会员店|7个月开六店,盒马X会员店将落户南京,国产仓储式会员制品牌正蓄势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