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产品就像是我的孩子,我倾注了很多的心血,至少在我心目中,我的产品一定不是这样的形象。我们是明确地去解决一些用户痛点的,比如我希望熬夜、想解决皮肤问题的人来买我的产品,而不是因为打折促销,图便宜来买没有意义。”于菲说。
美妆新品牌蓝系也曾在盲目追逐流量上吃过苦头。蓝系是一个定位18-25岁“潮男”群体的男士护肤品牌,成立于2019年,目前完成了Pre-A轮融资,主打男士精华水、润唇膏 、沐浴乳、口喷、湿巾等。
蓝系创始人Yuli告诉深燃,公司成立之初,很多人跟她说,美妆品牌种草首先要去小红书,抖音、快手有巨大的流量都值得布局。
经过一番尝试,Yuli发现,用户群体不匹配,做什么都是白搭。小红书以女性用户为主,跟蓝系品牌几乎没什么关系,快手上下沉用户居多,也没多少人会用“精华水”。在这类型平台上做推广,性价比极低。
早期,很多企业烧钱在短视频平台上直播带货,Yuli一直坚持没做,“因为我觉得当时品牌和销量还没起来,直播相当于是直接跳到卖货环节,但我们其实应该先做前期功夫,要有自己的节奏感,分清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我不能一上来还没什么积累就纯靠吆喝要把货卖出去。”
最后,蓝系选择找精准的博主做种草。“我不会特别在意千万粉丝等标签,而是要求博主的粉丝65%以上是18-25岁的大城市男性;另外博主还要有带货属性,很多人可能比较搞笑,粉丝看他只是乐呵一下,没有人愿意买单。”
Yuli对蓝系的规划是,第一步用产品去打市场,随后由产品力向品牌力转移,第三步往用户运营能力上去转移,最后做系统性提效。
放弃短期流量的品牌正越来越多。今年以来,因原材料价格上涨,上海家化就对旗下佰草集、玉泽、典萃等护肤类产品进行了不同幅度的提价,以摆脱价格战的低维度竞争。
美妆新品牌,正在走出“流量陷阱”。
02品牌不是流量生意
在新消费领域,通常有两类打法,一是“卖货为王”,二是做品牌。
“卖货为王”通常用的是流量逻辑,先烧钱买流量,冲销量和知名度,并以此来融资,继续投放,但这样烧钱拉新的方式,获客成本高,复购率低,用户召回成本高,后续经营往往比较困难。
而做品牌,需要的是打磨好产品,建立自己的主阵地,反复接触用户,与用户深度沟通,建立粘性。
白天明也提到:“无数品牌卖货从一亿到十亿,再到20个亿,然后整个品牌都消失了,我们记住太多爆款,但没记住太多品牌。”
Yuli的打法也被证明是有效的。今年双11,成交数据显示,下单用户跟他们瞄准的人群完全匹配,18-25岁人群占比超60%,来自上海的用户数最大,蓝系旗舰店前1小时销售额同比去年超5065%。“作为一个新品牌,我们很满意这样的表现。”
在流量的获取上,Yuli认为,美妆品牌在产品力足够强的情况下,放大动作去获取流量没问题,但对美妆新品牌来说,如果产品没做好,一味地去做销量,只是一种消耗,等到钱烧完了之后发现什么都没有积累下来。
在流量思维下,很多披着品牌外衣的产品只是有自己的包装、LOGO、故事,强行溢价卖货,做的就是流量生意,它们更关注市场份额和销量。而做品牌,则更关注长期战略和品牌延续,来完成对消费者的心智占领。
红楼曹医堂品牌的联合创始人沈雁提到,现在很多“新消费”创业公司都是以卖货为主,这类公司会形成一个买流量、做销量、融资、买更多流量冲销量的循环中,期待有一天形成了规模优势去倒逼渠道和供应链,形成自己的利润空间,但事实上,消费者不会为这样昙花一现的新品牌(甚至只是个“新商标”)付出溢价,在流量红利枯竭的日子里,很多公司会倒在这条路上。
推荐阅读
- 安全风险|苹果将出席白宫会议讨论开源软件的安全风险问题
- 漏洞|苹果将出席白宫会议讨论开源软件的安全风险问题
- 经理|「评论功能组件化」实践分享
- 天猫|电商行业怎么了?大批商家退出淘宝,4个原因很现实
- 驿站|淘宝天猫春节照常发货,菜鸟 3 亿补贴直接发给一线员工
- 天猫|戴珊能搬走阿里的大象吗?
- 商家|戴珊上任“第一把火”:淘宝和天猫合体,利好中小商家
- 评价|天猫上线商家侧评价工具“晒单有礼”
- 数字化|天猫整合数字化上新三大业务,未来一年助力品牌孵化500万新品
- 天猫|违法!天猫店员在拼多多倒货被抓,值得所有电商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