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京报采访人员在无锡市两家星巴克门店卧底调查发现,两家店普遍存在过期食材继续使用,篡改保质期,承诺“开封后不过夜”的糕点第二天偷偷上架,而涉事门店所谓的“飞行检查”也只是流于形式。
【 找借口|消费者和商家最恰当的关系永远是消费者支付相应的价钱商家提供合格的商品,别用“入乡随俗”为星巴克找借口】这些问题,都有着暗访视频的“实锤”,对此事件,星巴克也已回应“高度关注,已于第一时间关闭了这两家门店,并立刻启动深入调查”。
文章插图
不过在互联网看一圈,评论区的画风却有些怪异,不少人帮星巴克找起了借口。
比如有人不谈具体问题,却强调星巴克的食品标准是“行业天花板”;有人说更换保质期标签没什么,有的店连保质期一说都没有;还有人说这是星巴克“入乡随俗”,国外的严格标准,到了国内随着水位自动降低了标准……
星巴克是全球第一快消咖啡品牌,也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咖啡品牌之一,在中国拥有超过5100家直营门店。可以说,星巴克让不少消费者完成了对咖啡的“启蒙”,很多人对这一品牌抱有相当的感情,某种程度上,星巴克已经成了中产消费的一个符号。
但是,食品安全是餐饮行业底线,更没有什么所谓某某品牌的标准是“行业天花板”之说,连最基本的食品安全都保证不了,何来“行业天花板”一说?消费者帮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找借口更是可笑。
在官网上,星巴克着重强调,2019年星巴克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顺利通过国际权威食品安全体系FSSC 22000认证审核,成为国内餐饮连锁行业中获得该项认证的第一家企业。这大概也是星巴克被认为是“行业天花板”的重要原因。
不过即便星巴克的食品标准是“行业天花板”,但如果严苛的标准只是做做样子,在具体的食品售卖流程中又做不到,这样的食品安全标准又有什么意义呢?星巴克在营销时说是“天花板”,操作时就放低标准,这不是糊弄消费者吗?
至于“入乡随俗”,用所谓“橘生淮北则为枳”来解释,更是毫无根据。过去几年,国内的一些品牌食品安全确实出过不少问题,但近年来,国内的食品安全“肉眼可见”地抓得越来越严。
近一段时间,上至历史悠久的世界连锁品牌、下至新兴出现的网红品牌,不少品牌都在检查中因食品安全问题而被处罚、整改。国内一直坚持食品安全的底线,这和品牌“是土是洋”无关,无论品牌归属,只要在食品安全上存在漏洞,翻车都是必然的。
与其为星巴克“找借口”,倒不如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所谓的“行业天花板”,在细节层面却是千疮百孔。星巴克工作人员和领域专家,其实都指向了一个共同问题——星巴克的管理考核模式。
文章插图
▲12月13日,星巴克中国官方微博回应“无锡星巴克食品安全问题”,称已启动深入调查。图/星巴克中国官方微博截图
一名星巴克员工向采访人员解释说,公司要考核门店的营业额和利润率,如果食材成本花费过高,这些数据会不好看,所以尽管星巴克的规定严格,但执行上仍存在问题。而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也表示,星巴克作为知名品牌,应该具有非常成熟的管理经验,出现如此低级的问题,说明管理上存在较大漏洞。
可见,星巴克的营业模式尽管是被认为更可靠的“直营”,但在管理上的机械,导致门店只能想出种种投机取巧的办法,去获得更好看的业绩。星巴克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跨国品牌,这种管理上的粗放是不应该的。
推荐阅读
- 雷士照明集团副总裁兼电商总经理曾宇衡:直播电商加强了品牌与消费者互动|定制快讯| 雷士照明
- clv|如何选择小众赛道?先对消费者进行价值评估
- 华为手机备忘录删除了怎么恢复-华为手机备忘录在哪里找
- 消费者|消费者哪些权益受法律保护
- 工业区|搭平台“找朋友”,让企业间擦火花嘉定全流程服务在线新经济企业
- 到店消费3.0时代,如何留住实体店消费者?
- 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消费者下单付款成功不发货“十荟团”运营主体被重罚30万元
- “听不懂人话”的客服,消费者怨声载道,企业为啥却爱得不行?
- 消费者|同一款的衣服,拼多多和淘宝相差了35元?网友:全都是套路
- 刘强东|刘强东想不通为什么网购消费者喜欢用淘宝,而不是京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