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n|MCN不是网红们的救世主( 三 )


文章插图

作为公司头部主播兼CMO的角色,在2020年前,张大奕贡献了超半数的营收。
这一结构的负面作用是,头部主播的荣耀与公司紧密捆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去年,张大奕负面新闻爆出,该事件对公司声誉、业务等产生了不利影响,加之如涵的商业模式及公司亏损存在问题,仅上市2年的如涵控股在今年4月正式退出纳斯达克,完成私有化交易。
过多依赖头部主播、营收来源过于集中的发展模式,只会让MCN越来越像主播的个人战场,MCN发展策略容易掣肘,这始终不是长久之路。
MCN的发展价值走向何方??随着头部网红机构退出资本市场,紧随其后的新兴MCN机构开始获得资本的关注。
据聚美丽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17家MCN机构获得投资。 基于前车之鉴,这些拿到融资的mcn机构,决定把重心放在了团队内容质量建设、原创IP孵化、完善供应链等方面。
以 白兔视频为例,旗下孵化了全网粉丝超千万的美妆达人骆王宇,其单条视频带货量最高超过1300万,成为抖音美妆短视频的“带货一哥”。

mcn|MCN不是网红们的救世主
文章插图

可见,MCN要不断进化才会凸显价值。起源于美国的MCN,其盈利和管理模式与国内大相径庭。据行行查显示, 美国MCN变现手段以广告抽成为主,且抽成比例不到20%,盈利天花板有限。
同时,美国MCN机构对网红资产控制力较弱, 本质仍未摆脱中介型的商业模式,缺乏核心竞争力 。这导致当 旗下网红出现变动 时, MCN机构则会元气大伤。
国内孵化出来的MCN机构不仅在内容类型、分发渠道、变现模式上具有多样性,且国内平台的竞争也更为激烈。本土MCN作为中介方更能发挥信息沟通的作用,而国内多种商业化变现方式,也让MCN机构发展更加强劲
所以, 目前受资本青睐的MCN也都有与白兔视频类似的运营模式:对原创内容及供应链的细分和把控 。 除短视频外,业务延伸至直播电商、抖音代运营及品牌营销等板块,分级制定达人团队属性。
这使 营收不过分集中于头部达人,并在不同垂类布局变现通道。
对于MCN来说, 如今 已不再是让步流量的时代 ,因为仍有百万级账号难以匹配出色的变现能力 。
作为流量与IP的组织者 ,MCN需要思考,如何与不同层级达人更优解地合作。站在 肩部及腰部主播 视角 , 需要根据个人特色 分批制定流量爆款 。同时, 在签约机制 中 也需更加规范,避免风险前置,应用不同模式让利给达人。
背靠互联网的红利期,是否能在日渐壮大的电商模式下分一杯羹,在内容孵化、商业结构、品牌营销、供应链等方面 还需要 运筹帷幄。
另一方面,准备入驻MCN的达人,也应提前做好公司背调,明确账号和知识产权的归属,并细化相应约定的违约责任 , 入行时看清合同怎么都不会错 。
毕竟,一个行业有市场就有隐忧。 流量生意仍未定势,进入MCN也要理性看待商业模式的本质,不要在任何风口前都“纵身一跃”。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