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互联网人身险新规"特别策划"④:渠道变局,争锋对决,谁主未来?


互联网|互联网人身险新规"特别策划"④:渠道变局,争锋对决,谁主未来?
文章插图

“渠道为王”的时代,个代与银保各领风骚数年,互联网兴起之后,一度将网销推上风口。
现在,互联网人身险新规实施进入倒计时,除了对互联网渠道产生影响外,其他渠道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渠道变局,争锋对决,谁一马当先,谁坐中观局,谁仍难以扭转落寞?
网销倾向“小而专”
保险公司选择哪种营销渠道才能以最小的成本、最高效的方式完成销售环节,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互联网,一个以线上销售为主场的渠道,具有简单、低价、方便等特点,近几年呈现爆发式增长。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互联网保费收入总共为2908.8亿元,同比上升7.9%。单看互联网人身险业务,2020年就累计实现规模保费2110.8亿元,同比增长13.6%。更有机构预测,到2026年,互联网保险市场规模将达到4700亿元。
一方面,平安、国寿、人保、太保、新华、泰康等头部险企都构建了自己的直营销售网络;另一方面,第三方网络销售平台支付宝、微信、水滴、轻松筹等流量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互联网保险销售渠道,已在当下的保险营销渠道中占有一席之地。
与此相比,一些中小险企,缺乏传统销售渠道,对互联网保险营销的依赖程度更高。
互联网人身险新规的发布,进一步强调互联网保险“专属”的特性,及对各家险企经营资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营销渠道或许会走向“小而专”的方向。
原先活跃于“线上”的险企,尤其是中小险企,因不符合新规要求下的种种条件,无奈之下由“线上”转“线下”。互联网渠道下的人身险保费规模必然收缩,很多中小险企将被迫放弃互联网渠道。
对于符合新规要求的险企,将为自己的互联网渠道设置“专属产品”,逐步走向“专业化”。
个代渠道地位凸显
近年来,互联网的出现,让一众营销渠道受到冲击,尤其是线下销售,但对于人身险来讲,代理人渠道的地位依旧难以动摇。只不过,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代理人渠道已经将互联网融入其中。
从当下看,传统代理人渠道的营销“主动权”,依旧掌握在老牌险企一方,尤其是“老六家”。从“老六家”对互联网渠道的应用看,他们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来获客和服务,也就是“线上展业,线下追踪”或者“线上获客,线下跟进”等。而对于通过互联网是否能增加销售量,并不迫切依赖。
近年来,保险巨头开始对传统营销渠道进行改革,“精减,清虚”。尽管如此,传统代理人营销渠道依旧是主导。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代理人渠道也会加大对互联网的灵活运用,但这并不代表互联网展业环境改变后,会对代理人渠道产生“传导效应”。
互联网新规的出台,对于传统代理人渠道的影响,或许并没有表现得很明显。简单说,对各大头部险企而言,互联网或许仍然是仅限于一个“辅助工具”。
也有头部险企的代理人告诉『A智慧保』,这次新规后,对于代理人展业是利好,毕竟,很多产品线上买不到,只能寻求线下的代理人。
传统中介或“借势而上”
“上天给你关上一道门,就会给你开一扇窗。”保险经营亦是如此。互联网人身险新规如同大浪淘沙,那些不达标的险企将面临新的渠道选择。
按照新规给出的两大标准,会有20家险企入围经营新规规定下的所有互联网人身险业务范畴,而有8家险企则需要退出互联网人身险的销售领域。而对于被暂时淘汰的险企来讲,又该如何寻找出路呢?有业内人士告诉『A智慧保』,专业中介或许会成为一些险企的选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