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网站|95后瞧不上相亲网站( 三 )


这导致的第一个现象是,年轻人结婚意愿减弱,结婚年龄在不断推迟。
据民政部历年公布的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20-24岁人群占结婚登记人数比重为47%,此后15年,这一数字不断下滑,到2020年变成了18.6%。25-29岁人群成为结婚主力,在2020年占结婚登记人数比重为34.9%,晚婚成趋势。
结婚人数也在减少。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国内婚姻登记人数自2013年达到1346.93万对后,连续7年下降,2020年婚姻登记人数已滑落至814.33万对,创下2003年以来近17年中的新低。
结婚的人少了,“适龄”也变得没有标准。另一个变化是,在很多人看来,结婚并非人生唯一选择,也有年轻人选择不结婚。在豆瓣社区,甚至由此诞生出两个标签,“婚女”和“单女”。
马洁(化名),女,95年生,居住上海,单身。她告诉海克财经,自己日常也会被老家父母亲戚催婚,如有人介绍她相亲也会看心情赴约,2020年春节期间曾因无聊玩过Soul,但终因觉得其中的“恋爱铃”功能经常引起内心极度恐慌而卸载了。在她看来结婚是件顺其自然的事,没什么好着急的。“平时上班、养猫已经很累了,恋爱结婚这种事就别操心了,自己舒服最重要吧。”她对海克财经说。在被问到是否会考虑世纪佳缘、珍爱网这类相亲网站时,马洁回答:“那不是我这个年龄了解的(网站)。”
女性平权意识的普及,也启迪更多女性开始思考婚姻的价值。相对以前更多以男性视角出发诞生了流行词“恐龙”(丑女)、“剩女”,如世纪佳缘创始人龚海燕就自称小龙女,其中有个原因是被称为恐龙,互联网公共话题讨论中,一些评价男性的词语开始被创造并流行起来,例如微博上十分流行的“普信男”一词。打标签固然意味刻板印象,但多少说明,一直以来,由男性主导的话语评价体系开始出现裂痕。
女性用户对诸多相关社会事件的关注和评议,也能体现出这种婚恋观的变化。
近日王力宏李靓蕾的离婚大战吸引了众多吃瓜群众的目光,从社交媒体用户评论来看,不少年轻女性借由此话题发表着对“丧偶式育儿”“全职妈妈家务补偿”等问题的看法。海克财经联系到一位全程围观了该事件的96年女生Coco,在询问她对这整件事最深的感受时,她表示,并不会因此而恐婚,“但一定要保持婚姻中的自我,而不是一味牺牲” 。
热播几年之后,《非诚勿扰》《谁能百里挑一》这类电视相亲节目也逐渐离开舞台中心。
将4对单身男女放在一间别墅同住10天,他们会产生什么感情火花,不同的性格会如何影响异性对自己的喜好度,男女之间的暧昧感究竟是如何激发出来的。这类观察类恋爱综艺,成为90后、95后新宠。
从男女双方单纯给彼此相貌、职业、收入打分,到着力体现男女嘉宾的性格、吸引力、交流能力、兴趣爱好,电视相亲节目卖点的变化,无非因为受众关心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03 从相亲到社交正值所谓传统适婚年龄,95后瞧不上相亲网站,也不急于结婚,如何缓解内心孤独感?
答案是陌生人社交软件,以及各类新型交友平台。比起令人压力倍增的相亲软件,这类软件更强调从轻度社交切入。
尽管微信稳坐熟人社交第一把交椅,在陌生人社交领域,特别是针对95后、00后开发的交友软件,一直以来未曾断绝。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1年1月到2021年9月,陌生人社交赛道共计融资239起,涉及投融资金额为88.36亿元。
这些软件切入领域多有创新,有从声音、图片、视频、直播等各角度切入的社交模式。2021年,陌生人社交赛道又出现主打算法匹配的新玩家,此外,将受众定位为低线城市用户群的社交软件也开始出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