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一年一度美妆吐槽大赛
2021年即将走到尾声,这一年,化妆品行业经历了不小的震荡:工厂限电、原料涨价、疫情反复、严格的化妆品监管条例纷纷落地……牵一发而动全身,法规的变革历来是驱动一个产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对中国市场而言,新条例的效应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全释放,在这过程中,消费者有一些心声,不吐不快……
诉求1:少一点产品“虚假营销”,多一点真诚沟通
天下苦“虚假营销”久矣。
2021年12月16日,小红书平台已启动新一轮“虚假营销”治理专项,首批多芬、露得清、妮维雅和wonderlab等29个涉嫌虚假营销的品牌和相关贴文被封禁。相比此前的治理专项,此次治理范畴将进一步扩大,覆盖整个“代写代发”灰产链的上下游。在小红书上搜索某品牌关键词,相关笔记内容已经无法显示,页面仅出现“该品牌涉嫌虚假营销,相关内容不予展示”的提示。
详细可戳:《小红书出手了?多芬、露得清、妮维雅等29个品牌被封》
此举一出,网络上叫好声一片。
文章插图
怎么去定义“虚假营销”?从字面上看,是对产品进行与事实不符的夸大或者捏造并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当下的互联网生态中,更具体地表现为某些词句的滥用、措辞的夸张、滤镜的欺骗性或是买数据造成“虚假繁荣”。
见多了套路的消费者甚至能戏谑地总结出一套话术:
文章插图
还有“人间富贵花/水蜜桃”“在逃公主”“绝绝子”“神仙”“YYDS”这些在标题里屡试不爽的夸张的措辞,和一堆emoji的排列组合,配上几张滤镜拉满的精致图片,标上令人心动的功效和价格,轻松掌握流量密码。
文章插图
绕开了最本质的特征,以至于几乎所有的产品都能被装进特定的框架里,千篇一律又面目模糊,让人很难抉择。
品牌找KOL推广打开知名度和销路本无可厚非,但“虚假营销”一方面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对同行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灰色产业链把行业的绿色空间压缩得越来越小,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
而网红在接推广时也应该把控选品质量、文案水准,还有与自己互联网人设的契合度,即使要恰饭也应该作出合理真实的评价,标明合作、推广,对粉丝负责。不然难免会被人吐槽“吃相难看”。
再进一步,对品牌的发展来说,“虚假繁荣”造成的假象并不能“一叶障目”,至多只能算“掩耳盗铃”。除了小红书这类分享互动性质比较强的平台,再举个例子,连看成分的app的用户点评区也被品牌水军攻陷了,清一色的连肤质都没有测过的一级号假装“理中客”,对着某产品就上天入地地吹,而明眼人看出来了只会对该品牌徒增厌恶。
文章插图
小C认为,与其在虚假宣传上花价钱遭“反噬”,倒不如用心在产品、研发、品牌故事上,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消费者喜欢的对话方式与消费者展开“真诚”的对话。
“忠言逆耳利于行”,真实的用户心声对品牌的产品研发、包装设计及后续的改进来说其实是非常可贵的反馈。
诉求2:少一些成分“擦边球”,多一些真材实料
在中国,成分党兴起也有十几年了,从宝拉大妈的《宝典》到美丽修行等成分查询APP,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学会看成分,不盲从于网红、广告、明星代言,这从侧面说明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这本是好事。
推荐阅读
- 如何网购到放心化妆品?咋举报假药?专业人士支招聚焦药品安全及高质量发展规划③
- 规范|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发布
- 车间|国家药监局: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等应按要求组织生产化妆品
- 化妆品|国家药监局:化妆品注册人等应按要求组织生产化妆品
- 太平洋集团|知名化妆品巨头撑不住了?旗下又一品牌关闭超80%中国门店
- 招股|毛戈平VS完美日记,"国货美妆第一股"新战争
- 脱发|唯品会盘点2021年美妆十大年度关键词,早C晚A、以油养肤等入选
- 灰产链|29个,全部封禁
- 半导体|美妆蔫了、芯片火了,华强北重拾"老本行"?
- 天猫|流量论退潮,美妆品牌开始拼硬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