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什么是武士道精神
当下 , 抗日剧充斥荧屏 , “武士道”也被各种演绎 。然则 , 日本“武士道” , 究竟是什么东西?在侵华战争中 , 又充当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
明治以前的“武士道”
起源于镰仓时代的“原始武士道” , 因政治契约之故 , 特别强调“忠”与“死”
所谓“武士道” , 略言之 , 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纵观历史 , “武士道”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 其实完全取决于现实政治的需要 。
一般认为 , “武士道”起源于镰仓时代 , 定名于江户幕府初期 。公元721年 , 元正天皇诏书首次正式承认“武士”的存在 , 至11世纪 , 镰仓幕府建立 , 以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层”作为统治基础 。这类政权 , 通称“武家政权” , 此后统治日本600余年 , 原始的“武士道”也在这600余年间逐渐成型 。
“原始武士道”的核心理念 , 乃是“忠”与“死” 。所谓“忠” , 是强调各级武士须严守岗位 , 绝对忠于各自的主君;所谓“死” , 是倡导为主君献身乃至殉死 。“武家政权”对这两点的强调 , 其实是出于一种现实的“等价契约”的需要——武士向主君付出“忠”与“死” , 主君则赐予并保障武士的地位与财富 。这种契约关系 , 常常随着世局的变迁而有所修正 。如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 , 旧主、新主更替频繁 , 武士们从自身利益出发 , 就更爱强调“为自我献身” , 而不是“为主君尽忠” 。
江户时代 , 朝野异途 , 武士道分裂为“士道”与“叶隐”两派 , 其伦理观完全对立
江户幕府(1603-1867)初期 , “武士道”一词正式出现在典籍之中 。“传统武士”在江户时代 , 被迫转型为行政官吏 , 被要求具备治民才干 , 而不能仅仅只懂得杀伐 。“原始武士道”于是被改造成新的“士道” 。出身武士、有弟子四千、深受儒学影响的山鹿素行 , 是这一改造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物 。儒家主张“德治” , 要求士大夫以其德行垂范天下;山鹿素行则强调 , 武士必须文、武兼修 , 而且必须高度重视“文”的修养 , 必须做到重义轻利 , 因为通过自己的楷模式的行为 , 让天下秩序归于井然 , 是武士天然的职分 。
不过 , 江户政权用儒学改造“传统武士”的愿望 , 并未完全成功 。缅怀“原始武士道”的《叶隐》一书 , 仍在转型不成功的“传统武士”当中广泛而秘密地流传 。《叶隐》一书的作者山本常朝 , 特别痛恨让武士学习儒学、转型做官僚 。按该书的观点 , 所谓“武士道” , 很简单 , 就是“当生与死逼迫你选择时 , 唯干脆利落地选择死” 。《叶隐》反对儒学对死的意义的追寻 , “死就是死 , 勿为目标所制 , 若离开目标而死 , 或许死得没有价值 , 是犬死或狂死 , 但不可耻 。死就是目的 , 这才是武士道中最重要的 。”《叶隐》也反对儒学用“义”来规范“忠” , 作者非常明确地表示:“我讨厌考虑那些所谓的是非、正邪 。不顾一切的尽心侍奉 , 无论什么事情都首先考虑主君就可以了 。”
可以说 , 《叶隐》完全是对“士道”的对抗 , 后者得到了当局的认可与推广 , 前者则被列入禁书 , 只能在民间秘密流传 。不过 , 无论是“士道”里的“武士道” , 还是《叶隐》里的“武士道” , 在江户时代之前的历史中 , 都不曾完整地存在过 , 而只是作者出于现实需要 , 进行的一种理想化的“提纯” 。
明治以后的“武士道”
明治初期 , 当局出于现实需要 , 武士道被心照不宣地置于半遗忘状态
明治维新后 , 江户时代的武士道 , 无论是“士道”派 , 还是《叶隐》派 , 都难以被当局所容忍 。因为这种旧时代的“武士道” , 有两个特点——1、专属于“武士”这一特殊阶层;2、其效忠对象多元 , 数十万武士 , 分别效忠各自不同的主君 , 而非天皇一人 。
推荐阅读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一介汉将 大元皇帝忽必烈竟管他叫“大哥”?
- 明代画家吴伟 一介乞丐竟然也能成为“画状元”
- 此人一生杀了三个皇帝还被奉为“忠臣”
- 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
- 你做梦也想不到的“梁祝”竟然是这样写成的
- 古代女子出嫁洞房“八件套” 是些什么东西
- 举荐情敌做高官的两位先秦牛人 “私怨不入公门”
- “红颜祸水”究竟是指历史上哪位绝色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