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什么是武士道精神( 二 )


新政权宣布士农工商“四民平等” , 取消了“武士”阶层的特权 , 又通过天皇诏书 , 将“忠良骁勇”的品性 , 定义为是全体“日本帝国之人民”所共有的优点 , 同时绝口不提“武士道”三字 。1882年天皇发布《军人敕谕》 , 更是明确批判武士阶层长期掌控日本政权的历史 , 是“违我国体” 。所以 , 在明治前、中期 , “武士道”地位尴尬 , 处于一种心照不宣的半遗忘状态 。
明治后期 , 为向西方证明日本非野蛮民族 , 新渡户稻造重塑武士道 , 认为其与基督教相通
明治时代后期 , “武士道”再度被激活 , 与日清战争、日俄战争有相当直接的关系 。
日清战争中 , 因为旅顺大屠杀 , 日本被西方媒体宣传为野蛮民族 。作为辩护 , 1899年 , 新渡户稻造用英文写作出版了《武士道》一书 。新渡户稻造出身武士家庭 , 曾留学欧美 , 并成为基督徒 。他写作此书的目的 , 是为了向西方世界展示日本民族的“优秀特质” , 希望说服西方世界 , 日本民族不是野蛮民族 , 也有着与西方基督教传统类似的优秀的道德体系 , 这一体系就是“武士道” , 其内涵是“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 。
日清战争打败了儒学中国 , 日俄战争打败了属于西方文明的俄国 , 许多日本人因此认为 , 一定存在着某种日本独有的“文化传统” , 在指导日本获胜 。新渡户稻造的对武士道的重新提倡 , 正好部分满足了这种社会心理的需要 。1905年 , 新渡户稻造本人受到明治天皇帝特别召见 , 并获准向天皇献上《武士道》一书;同年 , 该书增订再版 , 风靡全国 , 新渡户稻造也成为“新日本”的代言人 。曾一度被官方刻意遗忘的“武士道” , 由此一跃成为所有日本人共同具备的美德 。
日俄战争的胜利 , 却使得日本国内“民意” , 更愿将武士道重塑为对抗西方的特有道德利器
【“武士道”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什么是武士道精神】新渡户稻造的写作初衷 , 虽然是为了向西方人证明 , 西方人有的高贵道德 , 日本人也同样具备 , 不过 , 他对“武士道”的赞美仍有限度 , 认为“武士道可以救日本 , 但不能救世界 , 只有基督教能救世界” 。所以 , 《武士道》一书 , 虽被推崇 , 但还难以完全满足日俄战争后 , 日本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对本国独有的“文化传统”的发掘热情 。这种心理需求 , 最终须由井上哲次郎来填补 。
同在1905年 , 井上哲次郎编纂出版了著名的《现代大家武士道丛书》 。他非常明确地强调:武士道“在外国几乎没有同样的例子 , 是日本一种特别的精神训练” , 不但不同于中国的儒学 , 更是日本民族赖以与源源不断输入日本的“西方道德”对抗的唯一利器;至于其何以“独一无二” , 井上的解释是:日本的“武士道” , 有着“皇道”与“神道”作为指导原理 , 所以 , “影响从日本及于全世界 , 负有道义地统一全世界的使命” 。井上还一再宣称:“我国的军队之所以非常强大 , 虽然有许多原因 , 我确信无疑:武士道的存续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至于“武士道”的内涵 , 则无非“忠君爱国”四字而已 。
战时 , 军方乐于宣扬“叶隐”;战后 , 当局又乐于宣扬新渡户稻造
综上 , “武士道”究竟为何物 ,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日本 , 实际上一直含混不清 。镰仓时代所产生的“原始武士道” , 只是一种现实的利益契约;江户时代 , “士道”和《叶隐》互相对立 , 代表了不同政治阵营的需要;明治前期 , 武士道心照不宣地被遗忘;明治后期 , 新渡户稻造说“武士道”与西方主流文明共通 , 井上哲次郎说“武士道”是日本赖以抗衡基督教的独一无二的思想利器……可以说 , 不是“武士” , 而是学者和政客们 , 在一直不断按照自己的需要塑造“武士道”的形象 , 而这种塑造 , 又因为利益出发点的不同 , 往往彼此冲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