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评论员
2022年的第一天 , “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为北京、香港和澳门的青年学子送上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 。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特别牵挂的正在浩瀚太空“出差”的三位航天员 , 用“天地连线”的方式与京港澳学子进行了跨越空间的对话 。 一个坚韧不拔的中国 , 凭借载人航天事业的欣欣向荣 , 实现了中国人每逢佳节所心驰神往的“天涯共此时” 。
中国青少年与天宫对话 , 不是第一次 。 就在前不久 , 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空间站为内地和港澳青年学生进行了太空授课 。 而早在2013年 , 王亚平作为神舟十号的航天员就在天宫一号内以电视直播的形式进行过中国首次太空授课 。 拨开航天科技的神秘与深奥 , 航天知识和太空科普激发了青少年对太空的向往、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
更重要的是 , 这不止是别开生面的科普教育 , 还是展现民族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 中国航天员的太空授课 , 天宫与地面的连线互动 , 让中国青少年直观感受到国家科技实力的增强 , 对国家航天事业的自豪感、爱国情油然而生 。 特别是港澳青少年还极大地增加了身为中国人的归属感 。
中国载人航天之路 , 是一条建立在完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创新道路 , 是一条比世界航天大国起步晚30多年但后来者居上的超越之路 。 面对众多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 , 广大科技工作者淡泊名利、团结协作、锲而不舍 , 展示了中国航天人卓越的攻关能力和创新能力 , 弘扬了他们在载人航天领域不断寻求突破的科学精神 。
【“京港澳天宫对话”激荡爱国情】科学与探索 , 是载人航天事业给予我们的启迪与鼓舞;爱国与梦想 , 是载人航天精神赋予我们的笃定与荣光 。
志当存高远 。 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要从小培养 , 让他们自觉树立远大的梦想 , 立志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作贡献 。 这是有益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教育方向 , 更是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和国家实力的千秋大计 。
正如翟志刚说 , “精神所在就是血脉所在 , 就是力量所在 。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 ,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 。 血浓于水的中华儿女 , 无论生长在何方 , 都可以从这一精神中汲取力量 , 向着梦想追光!
编辑:张爽
审核:朱丽
推荐阅读
- 地球的岩石,和月球的岩石有相同之处吗?
- ?了解更多关于俘获离子量子计算的详细信息
- 太空温度达零下270摄氏度,为什么太阳光到达地球后反而变热了?
- 在国际空间站中,人类可能受到的伤害
- 中国天眼收到外太空“警告”? 霍金生前或说对一件事!
- 1978年NASA发现金星生命,为何没公布,到底隐瞒了什么?
- 美俄真的做过太空受孕实验吗?失重状态下,对繁衍的影响多大?
- 如果你在3月4日观察天空,也许,将望见一艘火箭的残骸坠入月球
- 未来会出现“新人类”吗?巴瑶族仍在进化,身体同常人有差异
- 雪山发现500年前的少女,面容如生看着像睡着了,死法其实很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