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家世显赫 家族成员为官记录保持近三千年

法无定法 。成功亦然,没有固定的路径,有人得来全不费功夫,有人却费尽心机皆枉然,比如杜甫的爷爷杜审言 。杜审言身世显赫、才华出众、人脉发达;在机遇无数的武则天时代,朋友们纷纷得志、他不过尔尔;官场斗争中还搭上了儿子的性命;中年后放下斯文、趋炎附势,未受重用,反被罚得最重;终于盼来了升职,可生命到了尽头 。正如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开篇词中所说“人生南北多歧路”、“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劲心情,总把流光误” 。
虽孙子被誉为“诗圣”,可杜审言根本无需凭借杜甫出名,他在他的年代里就是著名人物 。杜家家世显赫,上溯可直追尧帝 。作为尧帝的直系后人,周朝时被周成王封地于杜城,汉代时杜城改名为京兆杜陵县,故杜家提起郡望皆为“京兆杜陵人氏”,杜甫也称自己为“京兆杜甫”、“杜陵野老” 。杜家是仕宦之家,家系清晰可考,家族成员在朝为官的记录几乎保持了三千年,其中不乏名人,如杜周为西汉的御使大夫,杜预为晋朝刺史、征南大将军,其他如杜畿、杜耽等数位先人在正史中皆有传 。东晋南渡时,杜家迁至湖北襄阳,入唐后,杜审言的父亲任巩县县令,他们这支由此定居巩县,故杜甫亦自称为巩人 。
杜审言,字必简,因其“凡属文,能精审语言,文章必然简要”,自幼文采出众,“雅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闻名乡里 。科考之前,已被州县聘为僚属 。二十五岁时,进士及第,次年释褐,授予汾州隰城县尉,正式成为官员 。较之宋之问金榜题名后十五年方被选为官员,杜审言的入职速度应该算是快的 。可惜他连续二十多年位居九品,隰城之后,担任过四川、江阴及其他几处的县尉 。据学者考证,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即是送杜审言调往蜀州任县丞时所作 。期间可能在朝廷中担任过同品级的麟台正字,直到五十二岁时成为洛阳县丞,“累转洛阳丞” 。彼时朝廷在东都洛阳,洛阳丞的地位也非其他县丞所能比拟 。能有如此好运,有赖于好友苏味道当时担任吏部选官的天官侍郎 。
[$HRgetPages$]
【杜甫家世显赫 家族成员为官记录保持近三千年】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号称“文章四友” 。四友中,他的官职最低,这与他不会为人处世相关 。杜审言以“好大言”出名,说话太高调,口无遮拦 。《新唐书》记载,他病重时,宋之问等去探望他,他居然说“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 。
已有学者论证,此为谣言,以杜审言的家教礼数及与宋之问的关系,断不会出此妄语 。还有一则故事说,苏味道负责选官时,被选为洛阳丞的杜审言也参与选官,他说“味道必死”,旁人惊问原因,杜审言说“苏味道见到我对官员的评判,会羞愧而死” 。这则轶闻亦被考证是传言,因为二人定交甚久,杜审言对苏味道曾经写过表达倾慕的诗歌,且无苏味道的助力,杜审言也不能成为洛阳丞 。杜审言对帮助过自己的朋友是非常感恩戴德的 。后来崔融也为他的升职出过力,崔融死后,杜审言为其服表兄弟间的为期三个月的“缌麻孝” 。但杜审言确实“大言”,他的大言主要体现在他对自己的成就太过夸赞,认为自己的文章比屈原、宋玉都强,诗歌超过苏武、李陵,书法令钟繇、王羲之羞愧;而且他具有“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等职场禁忌特点 。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担任洛阳丞不久,杜审言被贬江西吉州参军 。离开洛阳时,陈子昂为其写了赠序,送别的文士有四十五人,皆作诗文,杜审言亦“挟琴起舞,抗首高歌” 。场面动人,浑然不知前途一片凶险 。到了吉州后,杜审言与同僚“不叶”,发生了矛盾 。这一次可不是一般的矛盾,惹得两位上司周季重、郭若讷设计诬陷他,将其下狱并准备处死 。杜审言的次子、杜甫的二叔杜并时年十六岁,在周季重的宴会上,“密怀刃以刺”,周季重负伤而亡,杜并也被军校砍杀 。周季重临死前感叹:“吾不知杜审言有孝子,郭若讷误我至此!”真是上阵还需父子兵 。杜并的孝行轰动一时,侯门之后、文章与张说并称为“燕许大手笔”的苏颋为墓志,工文辞、与王勃齐名的刘允济为祭文 。杜审言也由此被释放,免官调回洛阳 。
[$HRgetPages$]
三年后,崔融为其在武则天面前美言,获则天召见并被授五品的著作郎 。授官后,则天问杜审言“卿喜否”,杜审言手舞足蹈拜谢,作《欢喜诗》 。之后,五十八岁的他终于开始梦想中的伴驾左右,官职也被升为掌管祭祀物品的膳部员外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