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功过 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的秘密

浅谈洪秀全的功过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复国起义的领袖,他领导的这一场农民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他也有很多发面是做得不好的,而这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洪秀全生于耕读世家,7岁起在村中个人书塾上学,熟读四书五经及其它一些古籍 。村中父老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但是,他考了三次都落选,并且大病了一场 。六年后,他不甘心,又考了一次,但是还是落选了 。由此可见,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的 。从这以后,他改信了基督教,并且借助这个机会,向人民宣传拜上帝教,这为以后的起义奠定了思想的基础 。有句话说:“水能覆舟,亦能载舟 。”起义如果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并且利用和组织群众,才有可能成功 。
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随后,太平军从广西经湖南、湖北、安徽、一直打到江苏,席卷六省,最后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这就是时势造英雄,在当时的环境,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清政府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才促成了这一次农民起义 。试想一下,如果在和平的年代,如果人人都可以安居乐业,那么,就算有人鼓动,那么有多少农民愿意发动战争呢?在那样的时代,组织者有心而无力 。
还有一点,就是洪秀全的思想宣传做得到位 。如果他不是以拜上帝教的名义宣传,别人也不会听他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他身边一定要有有才能的人 。一支军队,假如没有一个出色的将领,那么这支军队也不可能成为一支好的军队 。太平天国的军队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打败清政府驻守的军队,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军队也是很精锐的,领导者也有一定的军事能力 。
还有一点洪秀全是做得好的是,太平军的纪律严明,所到之处,“以攫得衣物散给贫者……谓将来概免租赋三年” 。这使太平军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这就是得民心的好处 。清政府跟外国列强不断剥削和压迫人民群众,才导致有这么多的农民起义 。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这文件的想法是好的,它确定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不可否认的是,它具有进步的意义 。但是,这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社会理想 。试想一下,如果土地是平均分配,每个16岁以上的人都能得到一份数量相等的土地,既然如此,那么人民还有积极性吗?人们都会想既然怎么样都可以得到土地,那么还会努力工作吗?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耕地,例如几岁的小孩,他们也每个人都可以分到减半的土地,这就真的不合理了 。没有了积极性,社会还可以快速地发展吗?后来颁布的《资政新篇》是好的,只是局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
在太平军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太平天国内部潜在的矛盾和弱点也日益明显暴露出来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思想在蜕化,一些人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政治上争权夺利 。太平天国诸王在建都后不久就大兴土木,建立豪华府邸 。这必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这人力物力从哪里来呢?必然是从老百姓身上得来的 。
那时候太平天国运动仅仅是取得重大胜利,而不是已经完全战胜了清政府和外国列强,还处于危险之中,怎么可以这样做呢?就算是一个非常兴盛的王朝,大兴土木,最后也必然会走下坡路,进而走向衰退 。历史上的许多兴盛的皇朝也是这样灭亡的 。不但如此,诸王与部将及广大士兵关系逐渐疏离,诸王之间也是互相疏离,最后,发生了天京事变 。
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懂得怎么约束手下,不能放任自己的手下为所欲为,还应该知道怎么处理好自己与手下、手下与手下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点,洪秀全就真的处理得不好 。他不仅处理不好自己与手下的关系,而且处理不好手下之间的关系,这才发生了天京事变 。当时杨秀清想夺权,洪秀全也应该想办法尽量在不削弱本国实力的条件下处置杨秀清 。北宋时期的赵匡胤为了不让别人篡夺自己的政权,就想出了杯酒释兵权这样一个办法 。赵匡胤与汉高祖和明太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而这又在最少程度上削弱国家的实力 。
洪秀全晚年,思想保守,陷入了宗教迷信 。李秀成知道天京难以久守,向洪秀全建议放弃天京,转战中原,被洪秀全拒绝 。面对困境,洪秀全没有采取适当的对策,却向将士宣称将有天兵下凡,驱走清兵 。最后,天京被攻破,洪秀全病故,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