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战必败 盘点古代历史上十大“窝囊草包”将军

在古代历史上有常胜将军、有战无不胜的战神 , 当然 , 还有那些逢战必败的草包将军!俗话说 , 一个将军打败仗是家常便饭 , 但是一辈子打败仗就难了!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细细道来!
1、西汉李广利
李广利 , 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 , 是昌邑哀王(刘髆)的舅舅 。虽然同为外戚 , 可李广利比起之前的卫青、霍去病却差了十万八千里 。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外戚统帅横扫漠北 , 打得草原悍狼匈奴嗷嗷狂逃 。大概是受了卫霍二将军横扫千里的鼓舞 , 汉武帝在其晚年似乎患上了'外戚依赖症' , 认为似乎只有外戚才是最好的统兵大员 , 同为汉武帝大舅子的李广利就这样平步青云 , 在卫青去世后接替了大将军的职务 。当时他面临的是比卫青好的多的形势 , 但是在这个历史时刻 , 李广利这位庸才粉墨登场 , 差点把汉匈战争的大好格局都赔进去 。
二征大宛 , 李广利率六万大军出塞 , 屡战屡败 , 虽最后勉强迫使大宛投降 , 可汉军的损失居然高达六分之五 , 这样的'胜仗'居然还未让汉武帝清醒 。之后三征匈奴之战 , 汉武帝壮志满怀 , 一心要把匈奴赶尽杀绝 , 可李广利实在让他失望了 。第一次征匈奴 , 李广利率三万大军在天山大战右贤王 , 先胜后败 , 被匈奴人重重围困 , 险些脑袋搬家 。不过这次毕竟面对匈奴优势兵力 , 还算情有可原 , 第二次征匈奴 , 汉武帝动了血本 , 把二十一万大军交给李广利 , 与匈奴单于10万大军在蒙古土拉河血战 , 久战不下后匆忙撤军 , 靠着汉朝断后部队的殊死奋战总算全身而退 , 可这次毕竟还算把部队完整的带回来 , 不算太丢人 。第三次征匈奴李广利率七万精锐 , 在内蒙古杭爱山与匈奴决战 , 先是打了个开门红 , 迫使匈奴撤军 , 可之后又被匈奴来了个反包围 , 七万大军全军覆没 , 连李广利本人也投降匈奴 。此战使汉朝精锐几乎损失殆尽 , 汉武帝不得不下轮台诏 , 暂时停止了对匈奴的战争 。可幸的是 , 汉朝瘦死的骆驼毕竟比马大 , 匈奴虽然三次挫败李广利 , 却始终没有改变汉匈战争的大格局 。
不但打仗不行 , 李广利的人品也着实有问题 , 此人打仗无谋 , 为官却阴狠奸诈 , 实在是聪明用错了地方 。他在任大将军期间 , 勾结丞相刘屈髦 , 结党营私 , 陷害太子 , 直接造成了汉武帝末年的巫蛊之祸 。作为将军 , 他更是忌贤妒能 , 排斥异己 , 征匈奴期间 , 坐视李陵孤军被围而不救 , 断送了一个名将的前程 , 而自己最后也兵败投降 , 可悲的是当汉奸也没当好 , 投降没多久就被匈奴重臣卫律陷害身死 。
2、南北朝-宋王玄谟
大词人辛弃疾在南宋国破山河在的时代里曾悲哀的赋词感叹:'元嘉草草 , 封狼居胥 , 赢得仓皇北顾 。'说的正是南朝宋国北伐中原的典故 , 在南北朝分裂的大格局下 , 宋国本来是最有希望缔造南方统一北方奇迹的王朝 。在经过刘裕和刘义隆两代帝王励精图治以后 , 南朝宋国国力富庶 , 兵强马壮 , 出现了南北朝时代最好的政治局面---元嘉之治 。而北方的鲜卑北魏初步完成了统一 , 正是立足未稳之时 , 南朝原本迎来了他们一统中国的最好时机 , 连南朝当政的宋文帝也憧憬起'封狼居胥'的伟业了 , 只可惜将熊熊一窝 , 一个叫王玄谟的庸将横空出世 , 最终缔造了'赢得仓皇北顾'的滑稽结局 。
王玄谟出身南朝世家大族 ,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是北朝鲜卑燕国的大将 , 可谓是将门之后 。说起来 , 王玄谟的优点也是不少的 , 比如说他善谈吐 , 能说会道 , 宋武帝刘裕就是在与他交谈后大为赞赏 , 从此大加提拔 。而且他的人品也不坏 , 甚至刚直敢言 , 在后来刘宋暴君乱政 , 大杀宗室的时候 , 正是他直言抗争 , 才避免了更多的流血事件 。但是能说并非意味着会做 , 之后王玄谟的表现让人大失所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