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战必败 盘点古代历史上十大“窝囊草包”将军( 六 )


袁应泰到任的时候 , 明朝的辽东形势可以说还不错 。满清虽然占有了抚顺等城市 , 但沈阳等重要坚城还在明朝手里 , 加上前任熊廷弼在辽东从严治军 , 加强防御 , 已使明军渐渐的重新在辽东站稳脚跟 。假以时日 , 明朝的反攻时机也必定渐渐成熟 。可袁应泰新官上任三把火 , 猴急着想干出点事业来 。一切非跟熊廷弼反着来 , 之后 , 袁应泰就开始了他昏招迭出的过程 , 辽沈战役前 , 他大体犯了两个傻 。第一 , 一改熊廷弼治军从严的作风 , 改为治军从宽 , 导致部队纪律日益败坏 , 战斗力下降 。第二 , 收容大量与满洲人勾搭连环的蒙古人 , 企图'以夷治夷 。'这样一来 , 部队战斗力受损不说 , 辽阳沈阳两大坚城更被满洲人插入了无数颗内应的钉子 。这一切自然被雄心勃勃的努尔哈赤看在眼里 , 公元1612年 , 清军先发制人 , 八路大军出攻沈阳 , 揭开了辽沈大战的序幕 。
于是 , 袁应泰开始了他继续冒傻气的闹剧 , 一开始袁经略雄心勃勃 , 很想一战击败清军 , 谁料沈阳一战 , 清军以事前被袁应泰安置在沈阳的蒙古人为内应 , 仅用一天时间就攻克了沈阳坚城 。更要命的是 , 在沈阳被清军猛攻的时候 , 袁应泰脑袋注了水 , 居然忘记沈阳城外还有一支由川浙部队组成的精兵 , 竟然没有下令救援沈阳 , 结果 , 川浙军在沈阳城陷后主动出击 , 在浑河南岸阻击住了八旗军主力部队 , 战斗打的昏天黑地 , 坐镇辽阳的袁应泰却已经被八旗军的攻击吓破了胆 , 竟然坐视川浙军被八旗优势部队围困而不救 , 严令各部队放弃辽阳周边要塞 , 集中兵力死守辽阳 , 浴血奋战的川浙军虽杀敌无数 , 最终寡不敌众 , 被数倍于己的八旗铁骑全歼 , 也使明军失去了一支最可为倚重的力量 。更严重的是 , 由于袁应泰消极防御的荒唐指挥 , 辽阳外围门户大开 , 其实已成为一坐孤城 , 八旗军很快将辽阳重重围困 , 明军在野战不利的情况下依旧死守 , 关键时刻 , 又是袁应泰收容的蒙古难民发挥了内应作用 , 突然发动袭击 , 不但烧毁了明军的储备物资 , 更帮助八旗军打开了城门 , 辽阳重镇终于落入了满清的手中 , 袁应泰见大势已去 , 扯了块白布在城楼上上吊殉国 , 虽然指挥愚蠢 , 可其人还算是条汉子 。
综观满清早期与明朝的辽东争夺战 , 可以说发生在公元1612年的辽沈战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 之前的满清虽然屡次击败明军 , 但因为熊廷弼积极防御的战略 , 始终无法在辽东站稳脚跟 , 辽沈战役后 , 满清占领辽阳沈阳两大坚城 , 并定都沈阳 , 终于有了最稳固的'根据地' 。
9、明朝杨嗣昌
杨嗣昌是名门之后 , 其父乃前任明朝大学士杨鹤 , 他是个颇有才干的文官 , 字写的好 , 又能言善辩 , 但是他为人品德之败坏 , 性格之奸诈 。实事求是的说 , 杨嗣昌偏属于那种动嘴皮子强动手能力差的人 , 要是放到个参谋位置上 , 估计还能发挥大作用 , 可偏偏坐到明朝国防部长(兵部尚书)的位置上 , 于是好方略变成了烂方略 , 直到把大明朝祸害了个干净 。
先说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网' , 想法确实不错 , 要是实行的好 , 足够把李自成置于死地 , 可打仗就得要钱 , 明朝早就国库空虚了 。杨嗣昌病急乱投医 , 居然用起了汉武帝时代的'均输法' 。结果 , 大笔的军饷平摊到普通百姓身上 , 军费没筹集多少 , 反而以火浇油 , 搞的原本没造反的地区也叛乱四起 。活不下去的农民们更是铁了心跟随李自成造反了 。杨嗣昌做事不行 , 用人更是错 , 他提拔熊文灿做五省总督 , 本来此时孙传庭和洪承畴的官军连战连捷 , 已经几乎要把农民军赶尽杀绝 , 杨嗣昌妒忌二人得大功 , 死催熊文烂招降农民军 , 这下可好 , 原本走投无路的李自成一下子绝处逢生 , 得到了难得的喘息之机 , 熊文灿做事更是迂腐 , 他仅仅是得到了农民军口头投降的承诺 , 便接纳了农民军投降 , 结果张献忠李自成等部就地休整 , 不但没有解除武装 , 反而得到熊总督大批粮草赈济 , 直接帮助了人家休养生息 。待到羽毛丰满 , 原本已经投降的农民军们脸皮一翻 , 重新操刀扯旗造反 , 搞的中原五省战火又起 。明朝白费了大批粮食军费 , 却最终功亏一篑 , 成了毫无收获的瞎折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