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成穷人的香港富豪田家炳 留财不如积德给后人( 二 )


“那时经济比较糟糕 , 但我已答应要给一些机构捐款 , 人家做了计划 。所以决定卖掉房屋 。一方面 , 觉得自己住这么大房子是浪费 , 另外卖掉的钱 , 可以资助20多间中学 , 觉得这样更有价值和意义 。”田家炳在接受华商名人堂访问时回忆说 。
被问到 , 后来有没有心疼过 , 田家炳则回答:“看到一幢幢教学大楼的兴建 , 听到万千学子朗朗悦耳的读书声 , 不但经济效益更大 , 而且精神上的安慰也好得多 。”
2003年 , 为了帮助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从政府争取到更多配对资金 , 在捐出自己承诺的款项 , 又一时拿不出那么多现金的情况下 , 还贷款600多万港币捐献给了很多大学 , 这也成为香港公益事业中绝无仅有的美谈 。
2005年 , 为提前清付落实的项目捐款并扩大捐资 , 田家炳还将13万平方米、高24层的田氏广场售出 , 获得款项近3亿港币 , 将其全数捐献给了数十所大学、中学 。
【用田家炳冠名是为激励自己】
一笔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向外捐的田家炳 , 在香港 , 过着堪称清贫的生活 。
他没有自己的私家车 , 乘坐地铁 , 走路上下班;他没有高档的生活享受 , 一双鞋穿了十年 , 袜子补了又补 ,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 每月生活开支仅3000元 。他不搞排场 , 也不喜欢应酬 , 过80岁大寿 , 很多人要为他庆祝 , 他不摆酒 , 不办席 。
他知道内地有一些风俗习惯 , 因此每次捐款前 , 都会打招呼 , 一切从简 。哪个地方大鱼大肉的招待他 , 哪个地方就会失去他的捐款 。
田家炳常说 , “每个人都做一点小好事 , 最后就会变成一件大好事 。这个社会就会变好 。每一个人都做一点小坏事 , 最后就会变成一件大坏事 。这个社会就会变坏 。”除了大善 , 他也从小做起 。出门住酒店 , 他都要自带肥皂 , 因为怕“用了酒店的肥皂 , 用不完很浪费”;外出吃饭 , 他只要一杯清水 , 不喝饮料 。一位香港采访人员问他为什么?他回答道 , 全港七百万人 , 若每人少开一罐饮料 , 就省下七百万个罐 。
对自己要求严格的田家炳 , 对下一代也严加教导 。谈到下一代的问题 , 他就会强调:留财富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 。他的五子四女 , 一律先进中文学校学习 , 接受正统中文教育 , 之后才会送到美、加去读大学 , 以适应今天世界形势的需要 。
田家炳的品德被众人敬仰 , 也获得很多荣誉 , 包括香港特区政府授予的最高荣誉表彰——大紫荆勋章 , 以及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行星——“田家炳星” 。但他却从不以德自居 , 以功自傲 , 更不求回报 。在他巨额捐资的地方 , 包括家乡广东省梅州市和大埔县 , 他没有投资任何生意 , 从不指望 , 也从来没有用捐赠换项目或者利益 。
唯有一点 , 他把自己的名字冠名到了几乎所有的项目上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事迹精神被更多人知道 , 甚至名垂青史 , 因此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 一起来做好事 。同时 , 他也用这种办法来激励自己 , 一定要把教育 , 把学校办好 。
“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 , 学校做不好 , 把田家炳三个字写上去 , 不但不会荣耀田家炳 , 反而会丑化田家炳 , 家长就会讲 , 儿女千万不要送到田家炳学校读书 , 那田家炳 , 就会是个耻辱 。”田家炳说 , 他一直用这个激励自己 , 也要求基金会的同仁 , 要求所有接受捐赠的对象 , 一定要实实在在把学校办好 , 不要辜负大家的期待 。
今天 , 田家炳基金会依然在以教育为主 , 推进着慈善事业的发展 。田家炳的长子田庆先担任着基金会的董事局主席 , 但基金会已完全是一个社会的公益机构 , 其决策和管理权都已交给从香港9所大学请来的专业人士负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