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影响国家命运 清末一场引发亡国的上海股灾( 二 )


巨大的利润诱惑下,各种经纪和推广机构,不惜进行大规模的误导式宣传,至少有3家公司在证交所追查后,承认自己有欺骗和误导投资人的行为,其中一家公司承认将“树桩描绘成了橡胶”,另一家公司经查实,其仅有一半的土地上种植了橡胶树 。但本为投机而来的大清国股民,根本不在乎这些 。连位高权重的租界法院(“会审公廨”)法官关桐之,也要到处托人情才能买到一点儿橡胶公司的原始股 。他后来说:“买进时30两银子一股,买进后股票天天涨,最高涨到每股90多两 。许多外国人知道我有股票,拿着支票簿,盯到门口,只要我肯卖,马上签字 。” “代客买卖各种橡皮股份”,甚至已经成了不少洋行门外的招牌 。
1910年3月中旬,Kota Bahroe橡胶置业有限公司(Kota Bahroe Rubber Estates Ltd)在上海发行新股、进行申购的第一天,股票原定的发行时间为上午10时,但半夜就在排队的人流,令银行方面临时决定提前开门 。早上9:10时,第一单交易完成;一个小时后,原定的股票申购指标全部告罄,银行不再接受后来者的认购 。价值10万两白银的股票,吸纳了足足160万两的认购资金 。
钱庄、票号等内资金融机构积极推波助澜,纷纷降低贷款门槛,不仅给投机者提供信用贷款,还接受股票质押贷款,间接地参与炒股 。钱庄自己也赤膊上阵,利用自己的信贷优势,大发庄票(等于自己印钞),直接参与股票炒作 。此后越来越多的中国钱庄、票号卷入,并且通过他们遍布全国的经营网络,吸纳着中国各个角落里的资金,形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全民炒股运动 。
崩盘
资本市场永远是强者的游戏 。就在所有人都在热议着上海股市何时达到下一个高峰时(1910年6月),面对全球的橡胶泡沫,作为最大消费国的美国,突然宣布了紧缩政策 。
疾奔的牛突然变身成了熊,国际橡胶价格大跳水 。伦敦橡胶交易市场上一片熊嚎,又造成以橡胶板块为主、绑定伦敦市场的上海股市全面崩溃 。大清国的股民们刚刚见识了全球一体化的巨大好处,又开始吞下其巨大的苦果 。
先得消息的外资银行立即收紧资金,加大力度从各大本土钱庄中收回了贷款,造成了银根进一步收紧 。7月22日,违规入市、大肆炒作橡胶股票并被深度套牢的正元、谦余、兆康三家钱庄先后倒闭,上海市面立即大为恐慌 。外资银行见状,为免遭受池鱼之殃,准备收回拆借给中国钱庄的所有资金,这等于是火上浇油 。随后,森源、元丰、会大、协大、晋大等钱庄相继倒闭 。
倒闭了的正元、谦余、兆康三家钱庄,有一个共同的老板:陈逸卿 。
陈系钱庄是上海橡胶股票投机的主力 。陈逸卿的算盘打得并不错:利用自己掌握的资金和在老外那边的关系,抢购股票后再加价卖出,应该是一门风险并不很大的短平快生意 。这一生意越做越大,陈逸卿的资金链便开始绷紧 。
在陈逸卿的资金链条中,有一家远比花旗等外资银行更为强有力的后台,这就是川汉铁路公司(简称“川路公司”) 。
这家国有企业虽然在两年前改制成了商办,但从管理层任命到企业的各项管理,都和国有企业没有任何差别 。施典章,一位曾担任过广州市市长(知府)的前官员,作为被中央任命的川路公司CFO(“总收支”),已经在上海坐镇5年,负责盘活手头的350万两巨款,进行资本运营 。
施典章是陈逸卿的最大靠山 。在陈逸卿掌控的正元、兆康和谦余三家钱庄中,施典章在正元的存款高达50万两,在兆康38万两,在谦余达到25.5万两,三家合计为113.5万两 。而按照川路公司内部风险防范的要求,公款在上海钱庄存放,每一钱庄的存款上限不得超过15万两 。此外,施典章还将另外一笔95万两的巨款,也存入了陈逸卿担任买办的外资银行利华银行,实际上,从事后江苏和中央的两个专案组审查来看,这笔存款是私自放贷,与利华银行无关 。
施典章交给陈逸卿进行资本经营的公款,达到了200多万两之巨,占到陈系钱庄发行庄票总额的1/3,在当时一片看多的风潮中,这不仅是陈逸卿最主要的准备金,也是他敢放手一搏的定心丸 。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川路公司撑起了上海的橡胶股票泡沫 。如果兰格志股票能继续保持上升的势头,施典章就能真正地“盘活”公款,名利双收:不仅能为公司“建功立业”,而且他自己在里头设的各种“老鼠仓”等,都将被掩盖在政绩的光环下 。
但是,美梦的尽头是一场梦魇 。
救市
在正元钱庄停业的当日,上海市政府就将相关钱庄的有关人员及账本等控制羁押 。上海道台蔡乃煌与商会人士紧急磋商,决心政府救市 。7月18日,蔡乃煌携商会会长(“总理”)周金箴乘坐专车前往南京,向上司两江总督张人骏汇报请示,返途中又到苏州向另一上司江苏巡抚程德全请示 。当时钱庄的信用已经崩溃,从外资银行再借款的话,必须由政府出面进行担保 。张人骏立即电奏中央,北京随即批示,同意由政府出面担保钱庄从外资银行借款,以维持市面 。北京外务部将此救市决定照会各国驻华公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