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杀入紫禁城的农民起义 天理教( 二 )


在接下去的几个月,林清、李文成造谣“世界末日”要来了,唯一避难之道就是花钱买天理教的小白旗,否则劫难一到必死无疑 。许多贫民为了避免灾难纷纷入教,林清大肆敛财,扩大队伍 。林清自称是太白金星转世,还编出了“若要白面贱,除非林清坐了殿”的口号,打造声势 。最后,林清连伪装也不要了,干脆出售“权力期货”,约定徒众可以花钱买起义成功后的土地、官职,一百文钱值一顷田地,粮食数石许给官职,双方签合同为据 。
等到九月十五日,林清没看到河南山东方向的一兵一卒 。
原来,河南天理教起义,保密工作没做好,走漏了消息,官府闻风而动,在九月二日就将李文成等头目抓入监牢 。冯克善抢先起兵,救出李文成,占领了滑县 。李文成自称“大明顺天李真主”,借将近两百年前李闯王李自成的名号欲成大业 。黄河流域的天理教徒四处起义,除了在山东曹县、定陶有所斩获外,大多被地方官府扑灭 。天理教缺乏统一的军事指挥机构,平时只重宣教只会敛财不重训练,真正拉出来造反就不行了,实现不了攻入紫禁城让林清坐天下的宏图伟业 。
按原计划,没有援兵,林清不能轻举妄动 。但他早已好大喜功,极度膨胀,飘飘入云端了,没有援兵也盲目乐观必胜在前 。他还以为攻取紫禁城如探囊取物呢 。林清的确有两大有利条件:一是在内宫太监中发展了几个教徒,可以接应;二是当时嘉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围猎,正是紫禁城守备最松懈的时候 。林清若指挥得当,原本是有出其不意攻陷紫禁城的机会的 。但他把一场起义大事件弄成了闹剧 。首先在九月十五日,林清只纠合了一百四十多人 。其中半数还是妇孺老弱,林清从中挑选了可用的七十二人 。就是这七十二人,林清还大手一挥,分兵两路进攻紫禁城 。不知道林清是完全没有常识呢,还是自信到了如此难以置信的地步?其次,天理教徒众对紫禁城一无所知 。部分人攻入宫门后,竟然到处找宫人询问“金銮殿在哪里”?这句话表明,所谓的进攻紫禁城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的儿戏,结局可想而知 。
一路起义者在宫门处就被禁军消灭,另一路起义者混入了宫门,还在“隆宗门”牌匾上留下了箭头,但在乱窜中被禁军关闭大门堵在了宫中 。几名教徒准备逾墙杀出 。日后的道光皇帝当时正在宫中读书,急中生智拿起鸟枪射杀了两名教徒 。杀到十六日清晨,紫禁城内外的天理教徒被捕杀干净 。
不敢亲临战阵的林清于十七日清晨在宋家庄的家中被捕,将来龙去脉招得一清二楚 。林教主从云端跌落到了残酷的现实中,切身体会到了能力不足者染指权力的害处,可惜为时已晚 。
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林清杀入紫禁城案就此结束 。这场被称为“癸酉之变”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杀入紫禁城的农民起义 。它导致了天理教遭到清廷的残酷镇压,教徒家属都被诛杀 。嘉庆皇帝闻变后感叹此乃“汉唐宋明未有之事”,下诏罪己 。
天理教起义的社会背景是嘉庆年间直鲁豫三省经济贫困,农民“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季啼儿号寒,几于无生” 。嘉庆十七、十八年,三省天灾连连,农业歉收,官吏不顾百姓衣食无着,加紧催科派差 。因此带有明显邪教性质的天理教和林清等人才能蛊惑人心,发动起义 。河南各地有“若要红花开,须待严霜来”的民谣 。李文成认为这是自己当应的谶语,自称77 “严霜十八子”,以“李自成转世”自居,制造舆论 。“严霜”可知,“十八子”则应了明末李自成的谶语 。当年宋献策投奔李自成的时候,献上一条谶语:“十八子,主神器 。”“十八子”就是“李”字 。李自成在河南影响很大,这条谶语流传也很广 。李文成就想借用现成的民心资源,结果李文成在河南坚持起义到了当年年底和第二年年初 。清廷将直鲁豫交界各县杀成了一片血海 。
林清杀入紫禁城的看点,除了一个流氓无产者的野心之路外,还有民谣谶语等口号在起义中的使用 。黄仁宇先生说,中国的民变,通常在开始时,带有几分离奇和神秘的色彩 。民谣和谶语就是其中的表现 。民谚不用说了,谶语是迷信的人指事后应验的话 。从黄巾起义时的“苍天当立,黄天已死,天下大吉,岁在甲子”,到元末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再到林清等人的一系列的谣与谶,农民起义对它们的运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为它们在组织民众、扰乱社会民心方面很有用 。
在缺乏大众教育、底层社会流动不足的古代社会,口耳相传的民谣和谶语的作用惊人 。这些话语多少带有真实的信息或者贴近百姓的生活,让人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更多的谣与谶经过了别有用心的加工和传播,体现了部分民众对局势发展的预期,容易获得认可 。即便获得不了部分听众的心,起码也在他们的心中投下了一个阴影,达到了预期效果 。所以,上自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很重视谣与谶 。底层百姓从中得到安慰,继续艰难的生活;上层人物利用它们造势,在脸上贴金或者给暗处遮羞 。传说出身底层的明太祖朱元璋迷信谶语,曾让刘伯温占卜明朝的历数,刘伯温算出来的结果是“遇顺则止” 。什么意思呢?“顺”代表什么?朱元璋将“顺”字拆开看,认为是“三百零八”的意思,引申为明朝有三百多年的国运 。老朱想想,朱家能坐那么多年的龙椅,也够了 。结果明朝不到300年就灭亡了,朱元璋算得并不对 。但这谶语却公认是正确的 。因为明朝末期遇到了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和关外的“顺治”皇帝,双“顺”临头,明朝的江山能不亡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