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战风波 中国是如何赶上“一战”末班车的?
1914年8月开始的一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 。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
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 。这一年,对中国人而言无疑具有双重的酸楚滋味 。回望历史深处的1914年,新生的中华民国已历三载,但战乱、政争、贫困却仍在折磨着这片苦难的大地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让这片破碎的山河雪上加霜 。
1917年2月,在一战已经进入第4个年头后,势力渐弱的德国为压制英国方面的海上运输而单方面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 。按德方声明,对于任何开往英国的船只,德国潜艇将不发警告的加以击沉 。此举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德国原本为封锁其他国家对英国的物质援助,但这种不加区别的攻击方式将更多的中立国拖入了战争,其中就包括了万里之外的中华民国 。
“府院之争”:总统、总理掰手腕
1917年2月,中立国船只相继被德国潜艇击沉后,受损最大的美国宣布对德断交,并准备派遣军队前往欧洲参战 。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展开了对华外交活动,希望中国也步其后尘,对德国断交甚至随同参战 。对此,民国总理段祺瑞最初未置可否,因为他本人曾赴德国学习军事,对后者的强大深有体会 。在他看来,德国虽然目前形势不利,但难保没有翻盘的可能,万一参而不胜,反而惹下麻烦 。
在此情况下,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按华盛顿的指示极力劝说中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并许诺为中国提供贷款及其他各种支持 。与此同时,协约国集团的一些外国顾问如总统府美籍顾问福开森、英籍顾问莫理循等人也纷纷向各方有力人士展开游说,他们异口同声的建议:中国一定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翻身机会,搭上“战胜国”的最后一趟列车 。
在“外国友人”的游说和“战胜国”的诱惑下,段祺瑞随后改变了主意,他的小算盘是:如果中国不战而胜,不但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可以利用参战为名,扩大自己的势力;再者,对外战争可以转移民众视线,稳定国内政局,何况本次参战没什么大的风险,正好乘机搭个便车 。
之后,民国政府对德国以“无限制潜水艇战”封锁国际公海的政策提出抗议 。3月初,段祺瑞召开内阁会议并顺利通过了“对德绝交案” 。但让老段没想到的是,总统黎元洪在看完提案咨文后表示不能盖印,其理由是:宣战媾和乃大总统之权力,如今断交便是交战之先声,事关重大,不可草率行事;退一步说,也应该先与国会协商为妥 。
原来,按1912年《临时约法》的规定,总统是虚位,总理是实权,但国会、总统府、国务院之间又因为权限不清而相互牵制,由此导致民国初年总统与总理间多有龃龉,这也就是所谓的“府院之争” 。作为袁世凯死后继任总统而又势力单薄的黎元洪,其对段祺瑞的心思一清二楚,他并不愿意看到后者借“参战”扩充实力,由此才有了以上一幕 。
碰了这个钉子后,段祺瑞气得出走天津,要撂挑子不干,最后还是黎元洪请江苏督军冯国璋前往天津走一趟,才算把老段劝回 。之后,段祺瑞在冯国璋的陪同下再次拿着对德绝交的咨文请黎总统盖印 。鉴于上次的风波,黎元洪这次二话没说,当场便盖上总统大印 。
事后,段祺瑞在迎宾馆招待参众两院议员,向议员们解释政府的外交政策,以求取得共识并通过对德绝交案 。有了这些铺垫,众议院在3月10日表决对德绝交案,结果以331票对87票获得通过;3月11日,参议院也以158票对35票的结果通过了这一议案 。
3月14日,中华民国外交部正式照会德国公使,宣布对德断交,停付德国赔款和欠款,并令驻德公使颜惠庆即日回国 。德国公使收到照会后,虽然也发了一通抗议,但事已至此,最终只能降旗回国 。至于德国在天津和汉口的租界,中央政府令地方官即刻收回,在租界的少量德军也被解除武装;就连德国在华的商船,也都被一一扣押 。由此,德国从1898年侵占胶州湾后在中国发展的势力,就此烟消云散 。
“公民团”大闹“参战案”
对德断交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该是对德宣战 。在对德绝交问题上轻松搞定黎总统和国会后,段祺瑞本以为下一步参战将会顺理成章,但之后的过程却惹出许多不该有的麻烦 。
1917年5月8日,段祺瑞将国会中主要党派的议员代表请到国务院,向他们解释了对德宣战的原因:一、中国在宣战后不参与欧洲战事,无需派兵;二、德国已转攻为守,颓势日显,失败指日可待;三、俄国在革命后仍继续对德作战,俄德和谈乃子虚乌有 。
推荐阅读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李白真死于自己的水中捞月吗?他是怎么死的
- 抗战英烈周卓然 誓死抗日牺牲在中条山的骑兵少将
- 红楼梦中宝珠是谁?宝珠为什么做了秦可卿的义女
- 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
- 揭中国古人身份证 竟带防伪标识
- 吕洞宾墓中疑云 道士墓穴为何男女合葬
- 射雕中的郭黄恋 门不当户不对的经典结合
- 揭秘中国古代的女囚坐牢就失去贞操的潜规则
- 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悟空第一次矛盾竟是因为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