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粟裕与杜聿明交手 谁是第一虎将?

粟裕、林彪、杜聿明都是一时人杰 , 在国共争夺天下之际 , 各以军事奇才深受双方最高统帅的倚重 。杜聿明 , 字光亭 , 1904年11月生于陕西著名的美人窝米脂 , 大林彪、粟裕3岁 , 是大名鼎鼎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先生的表弟 。因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力荐 , 20岁的他与老乡关麟征等人考入黄埔军校 , 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涯 。又是书法大家的于老先生曾亲笔赠送他一副墨宝:“安危天下重 , 博大圣人心” , 表达了对这位年青人的殷殷期待之情 。
如果说胡宗南是他的黄埔同学里升官最快的人 , 那么杜聿明则是国军系统黄埔学生中最会打仗的人 。1939年12月 , 杜聿明率赫赫有名的机械化新军第五军取得“昆仑关大捷” , 打败侵华日军有“钢军”之称的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 , 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 。一时举国欢腾 , 振奋了国人抗日的决心 。
1942年初 , 杜聿明担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 , 率部开赴缅甸抗日战场 , 转战1500余公里 , 屡挫敌锋 , 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 , 给英缅盟军以有力支援 。1945年10月 , 杜聿明被蒋介石委任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 , 协助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 , 开始与林彪争夺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 。林彪虽与杜聿明是黄埔先后同学 , 同为方面军级的大将 , 但在各自最高统帅面前的际遇有些差别 。前者是毛泽东的第一嫡系爱将 , 号称除了“副统帅”外 , 从未做过副职 , 一直就任方面军最高指挥职务 。
他的地位与作用与国军的陈诚颇为相似 。两人都是军中晚辈 , 资历不是很老 , 但都受到最高统帅的格外信任 。林彪屡屡被毛泽东超级擢拔 , 用来虚悬总司令朱德 , 从而替毛泽东打理嫡系的中央红军 , 最后成为唯一的副统帅 , 准备接班;陈诚则被蒋介石超级擢拔 , 用以架空仅次于自己的黄埔首领何应钦 , 从而掌控中央系部队 , 最后也成为国民党唯一的副总裁 , 居一人之下 , 万人之上 。杜聿明则不同 , 往往只担纲放方面军副职 , 但负实际指挥之责 。他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其实是东北行辕主任(或代主任)熊式辉、陈诚、卫立煌的副手 , 后期还专赴东北 , 就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辽热边区司令 , 解救出近5万国军残部 。1948年11月 , 杜聿明又被蒋介石派往淮海战场“救火” , 就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 , 成为“资历与威望极高”的“猪”将军刘峙的副手 , 依然担负实际指挥之责 。
这一点 , 他与粟裕有相似之处 。粟裕解放战争期间 , 长期以陈毅的副手身份出现 , 但一直担负的是司令员军事指挥之责 。1945年11月 , 杜聿明抵达秦皇岛 , 与师弟林彪的东北争夺战打响 。他指挥先期到达的两个军13军、52军向榆锦进攻 , 不久总攻山海关 。此时 , 早一步抢占了东北的林彪 , 所部东北民主联军已发展为总兵力27万人 , 敌寡我众 。但囿于从过去指挥万余人的115师 , 突然指挥数十万人马 , 大兵团作战一时不大适应 , 竟被杜聿明连克山海关、四平、本溪、长春 。到1946年6月 , 迫使林彪“千里大撤退” , 一直退过松花江 。
林彪发给毛泽东 , 要求“主动放弃哈尔滨打游击”的电报便由此而来 。所幸“天不灭曹” , 或者叫“吉人天相” , 因“关内狼烟四起” , “蒋介石捉襟见肘 , 顿显兵力不足 , 原拟调往东北的军队被关内战场死死拖住了 , 东北民主联军获得了极为宝贵的4个月的休养生息时间 。”林彪也重获新生 。杜聿明兵力不足 , 主动停下攻势 , 未能“宜将剩勇追穷寇” , 遂至功败垂成 。曾亲临东北督战的国民政府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对此也深感遗憾 。他的儿子白先勇写了《养虎遗患--父亲的憾恨》一文 , 回忆说 , "在台湾 , 我至少听过父亲三次跟我提到四平之战 , 提到他曾向蒋提出希望能继续留下来督战或者直接指挥战斗 , 不回南京 , 但蒋就是不同意 , 催他回去当国防部长 。父亲每次说到这件事就气得顿脚 。”此后 , 林彪在东北的兵力一直优于杜聿明 , 是全国唯一一个中共一方兵力占优势的战区 。1946年7月 , 林彪的东北野战军面对的国民党军是5个军;1947年4月 , 林彪面对的国民党军是7个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