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英雄陶克叶 自卫反击战中“王成”式的英雄
陶克叶(1966~1986.10)某野战集团军通信连战士 。彭阳县王洼镇李寨村人 。早年丧父 , 母亲将他和哥哥含辛茹苦的养大 。在学校 , 陶克叶品学兼优 , 深受师生们的爱戴 。1983年 , 他高中毕业后回乡当了民办教师 。1984年12月 , 陶克叶毅然放弃每月几十元工资的教师工作 , 做通了年迈多病的母亲和未婚妻的工作 , 报名参军 。入伍后 , 分配到84875部队通信连当了一名无线电通信兵 。为了练好通信技术 , 他每天早晨提前一个小时起床 , 到野外背密语 , 练快速报话 。为了练好体力 , 他给自己做了一个沙袋 , 每次长跑 , 他背着电台 , 腿上绑着沙袋 , 一跑就是10多公里 。为了练好在山岳丛林地带通信保障的处置能力 , 他趁大雨和大雾天 , 到险恶的地形环境里 , 背着电台钻丛林 , 攀峭壁 。他还写有数万字的学习心得笔记和《战区通讯器材管理浅见》等论文 。在临战训练的日子里 , 陶克叶的衣服整天湿淋淋的 , 两套作战服磨成了布条和碎块 。此时 , 他连续接到哥哥的3份电报 , 告诉他年迈的母亲病重住院 。部队领导知道后准假让他回家 , 但他怕影响训练 , 把仅有的30元津贴费寄给了母亲 , 没有回去看望 。他凭着坚强的毅力 , 终于练就了一手过硬的通信技术 , 在全师100多名通信技术尖子比赛中 , 夺得总分第一名 。1985年12月 , 他随所在部队到了老山前线 。目睹了边民被敌人杀害、村寨被敌炮弹炸毁的惨景 , 他暗下决心:以自己的血肉之躯 , 保卫祖国神圣的领土 。部队马上就要开上前沿阵地了 , 陶克叶听说连队要把他留在指挥所 , 着急的对连队领导说:“我技术熟练 , 身体强壮 , 怎能留在后边?不管咋说 , 我要到最前面的阵地去!”他一份接一份的将请战书送到连部 。接着 , 又写了4份“誓言书” , 交给了团首长 。他终于如愿以偿被分配到步兵9连 , 坚守在三面受敌的前沿阵地上 。1986年4月一天夜里 , 敌人一个排在炮火的掩护下 , 向我前沿阵地发起进攻 , 堑壕被炮弹炸平 , 工事被掀翻 , 战斗异常激烈 。40分钟后 , 阵地全部被浓烟笼罩 。前沿阵地指挥所的电话线也被敌炮火炸断 , 阵地长命令陶克叶用无线报话机联系 。他奔到电台跟前 , 迅速调整报话机的频率 , 连续呼叫 。无奈猫耳洞内接收面积小 , 阵地离指挥所太远 , 山林中的地磁力又太强 , 干扰太大 , 他尽竭尽全力 , 10多分钟过去了 , 还没能联系通 。他抱起电台 , 呼地一声朝猫耳洞外冲去 。阵地长一把拽住他的胳膊 , 大喊道:“不能出去 , 太危险!”“别管我 , 沟通要紧!”他使劲甩开阵地长 , 向堑壕外的开阔地冲去 。敌人的炮弹不断的在陶克叶周围爆炸 , 尘土碎石落满了他的全身 , 但他全然不顾 , 沉着冷静地调整报话机 。他娴熟的用密语呼叫 , 7分钟后与上级指挥所沟通 , 并准确地报告了敌军的位置 。顷刻 , 我军猛烈的炮火直盖敌群 , 敌军惨败而退 。
阵地上生活非常艰苦 , 饮水、吃粮和做饭用的煤油要靠战士们下山去背 。陶克叶在完成自己的通信保障任务后 , 就抢着与其他战士一起去背水、背煤油、扛粮 。一天 , 阵地上没有煤油做饭了 , 他抢过油桶跑下山去 。沉重的油桶压得他喘着粗气 , 一步一步往山上爬 。在爬到离阵地还有70多米远的陡坡上 , 由于劳累过度 , 身子一晃 , 栽倒在堑壕里 , 桶盖摔掉了 , 刺鼻的煤油浇透了他的全身 , 战友们立即赶下来 , 帮他脱下衣服 , 发现他脊背上磨破的大块伤疤被煤油浸后周围起了脓泡 。1986年7月初 , 敌人对阵地进行重点炮击 , 工事和哨位被炮火掀翻 。为了重新构筑工事 , 他和战友们一起下山 , 一趟又一趟地把50多公斤重的钢块背到阵地上 。一连10多天阴雨连绵 , 山路泥泞 , 他一次次滑倒 , 一次次摔伤 , 不停地咳嗽 , 大口大口地吐血 。大家劝他休息 , 他硬是不肯 , 一连坚持背了10多天的钢块 。他晚上值班 , 白天又去扛50多公斤重的土袋子 , 帮助步兵垒哨位和堑壕 。战友们看他这样拼命 , 都不忍心 , 强行把他拖进洞里休息 。经过严峻的血与火的考验 , 陶克叶在火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时 , 陶克叶收到母亲寄来的一个包裹 。包裹里除衣服和鞋垫外 , 还有一个红纸包 , 里面装着剪下的一张有岳飞形象的连环画 。陶克叶心里明白:这是母亲希望自己像岳飞那样 , 精忠报国!他在那张连环画上公公正正地写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字 , 然后贴在日记本的扉页上 。几个月夜以继日的战斗和工作 , 使他累垮了身体 。7月中旬在上级强行命令下 , 他才下山回到连队养病 。刚回到连队的第二天 , 他听说9连接到了收复某高地的战斗任务 , 就又跑到连部请战 , 他又一次争取到了战斗的机会 。回到连队第3天 , 他背着电台又当了一名收复失地主攻突击队的突击队员 。出征的前夜 , 陶克叶对着录音机 , 给远方的母亲留下心中的话语:“妈 , 您的儿明天就要出征了 , 去收复被敌人侵占的阵地 , 任务非常艰巨 。但是请您放心 , 我会英勇地冲上去的 , 去顽强战斗 , 争当英雄 。儿子今年20岁了 , 唯一遗憾的是我没有来得及孝敬您 。如果我真的回不来了 , 那抚恤金 , 您为儿交50年的党费 , 其余您用来安度晚年 。您教儿要‘精忠报国’ , 这点 , 儿子做到了 。妈妈 , 儿子有一个心愿 , 如果我牺牲了 , 骨灰送到家里 , 请把儿子埋在村头西山下那条红军路旁……”然后 , 他又对着录音机给母亲唱了一首《血染的风采》 。在中越边境“10.19”出击作战中陶克叶担任右翼突击群2瓦报务员 。战斗准备阶段 , 他两次随侦察组抵前沿侦察 , 圆满完成通信保障任务 。发起冲锋前 , 陶克叶掏出衣兜里仅有的7元5角3分钱对班长说:“回去后请把这点党费交给指导员 , 以后的党费 , 我母亲会安排的!”他又紧握班长的手说:“如果我这次回不来 , 打完仗后 , 请你一定去宁夏看一下我的妈妈!……” 。下午一点半 , 总攻开始 , 陶克叶紧随突击群长狄国平向敌阵地冲去 , 及时准确传达各种战斗命令 , 保证了与团指挥所的联络 。突然 , 敌屯兵洞内钻出5名敌军 , 他们以密集的火力企图阻止我突击队前进 。陶克叶一看 , 急忙示意身边的另一名突击队员 , 左右交叉射击 , 消灭了5名敌军 。经过35分钟的激战 , 全歼某高地守敌 。在突击队撤离时 , 不甘失败的敌人 , 调集炮火和高射机枪 , 疯狂射击 , 副班长尚武斌被敌炮弹片击中颓然倒下 , 突击群长狄国平急着要冲上去救援 。陶克叶没等狄国平迈出第二步 , 便将电台往狄国平怀里一塞 , 冒着炮火冲上山去 , 将尚武斌背下阵地 。陶克叶还没有喘过气来 , 又发现通信员赵恩华也负伤倒在山腰上 , 身上还背着一架电台 。他又奋不顾身的向山上冲去 , 借助弹坑的掩护 , 他到了身受重伤已昏迷的赵恩华身边 , 经过简单包扎后 , 背起来迅速向山下撤去 。此刻 , 一发炮弹在他前方不远处爆炸了 , 弹片嵌入他的腹部 。他忍着疼痛 , 背着赵恩华继续往下撤 。没跑几步 , 左腿被敌人的高射机枪打中 , “扑通”一下倒在地上 。他迅速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 , 包住伤口 , 爬在地上 , 把赵恩华驮在自己背上 , 两手抓着草丛和泥土 , 一点一点地往前爬 , 身后留下了一条100多米的“血路” 。当他爬到一片乱石堆边时 , 敌人又一发炮弹打来 , 他用身躯护住了赵恩华 , 但自己的头颅被两块弹片击中 , 当场壮烈牺牲 。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 为祖国献出了年仅20岁的宝贵生命 。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哪位女人休掉身了为民族英雄的丈夫?
-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 留取丹心照汗青
- 古希腊雕像为什么都是裸体 是代表英雄?
- 水浒中三起好汉虐杀美女事件 杀女人为突出英雄
- 戚继光之妻王氏 “休”掉民族英雄的极品女人
- 刘步蟾“恶名”从何而来?投降派还是爱国英雄
- 明朝大海盗汪直其实是个抗倭大英雄
- 水浒英雄武松为何葬身在西湖边?武松的墓在哪
- 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曹操煮酒论英雄的目的
- 英雄难过美人关 洪承畴到底还是被皇妃征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