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兵马如日月!大唐军威为何能横扫亚洲( 四 )


贞观年间,唐朝实际上处于连续动乱尚未完全回复的时期 。大分裂时期,北方先是经历十六国的动乱,然后由北魏统一,但是很快又分成东西两国相互攻伐 。北方统一不久,很快又是隋末大动乱 。而唐太宗即位时,唐朝开国还不到十年,客观地估计,与汉武帝时期完全不能比 。汉朝是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两代的休养生息才积聚起向匈奴进行反击的力量 。而唐太宗之前,中原只有九年左右的休息时间 。然而唐朝却能那么快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为什么呢?首先,必须归功于从南北朝时期就建立的府兵制 。唐代的府兵是世兵,职业军人,和汉朝缺乏训练的农民军不同 。众所周知,全民皆兵,生产工具就是战斗工具,生活就是战斗,这是游牧民族战斗力强的重要因素 。唐代利用世袭职业军人的大训练量,早就出战力更强的农民兵,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游牧民族的优势 。第二,唐朝的马匹很多 。这是唐朝战斗获胜的基础 。与宋朝相比,唐朝疆域内产马之处更广,足以训练大量的马匹供作战使用 。马匹多的时候甚至多达上百万匹 。这使得唐军的机动性大大增强,决定了唐军有能力屡次使用长途奔袭的攻击方式,令敌人防不胜防,而且在战胜后,极少有敌人能逃脱唐军的追袭 。第三,唐太宗重视军队建设,军人地位高,部队士气高昂,求战心强 。唐太宗经常和禁军士兵一起练习骑射,关心士兵生活 。唐太宗亲征高丽时,亲自慰问生病的士兵,亲自祭奠在阵亡的将士,亲自为阿史那思摩的箭伤吮血,亲自为李道宗的脚伤针灸 。在皇帝如此关照的情况吓,唐军士气高昂自不待说 。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朝出征高丽时,百姓纷纷逃避军役 。而在唐太宗出征高丽时,百姓却纷纷主动报名当志愿兵,以图建功立业 。在高丽攻城略地时,唐军士卒也摩拳擦掌,没有怯阵 。第四,唐太宗的主要对手——突厥,内讧太厉害了 。突厥很强大,但是却远远没有建立成熟的政治体制 。任何一个部族首领都可以称可汗,实际上互不统属 。这就导致突厥内部争斗很难避免 。从隋朝开始,突厥帝国就分成了东西两部分 。这样分裂以后还不消停,东西突厥各自内部仍然在没完没了地内讧 。突厥倒霉就倒霉在唐太宗是个懂得利用甚至制造敌人内讧的统帅 。利用突厥的内讧加上天灾,唐太宗果断抓住时机,在即位第三年就挥军出塞,以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的气概奔袭突厥,一举成功 。正如上文所说,在当时的东亚,突厥和唐朝可以算是两个超级大国 。一旦其中一个收到重创,建立单级世界就变得容易多了 。突厥的边患消除后,剩下的其余对手就能轻松一一摆平 。当然这里也不能忽视唐太宗的敏锐眼光 。并不是每个中国皇帝都能如此有效利用草原民族的窝里斗的 。第五,善于利用少数民族军队 。吕思勉先生曾经说唐朝武功不如汉朝,因为唐朝很多战争中利用了胡人,而汉朝更多地是利用汉人自己的力量 。这种说法无法成立,唐朝善于利用少数民族军队,正是唐朝的优点 。除了唐朝之外,很少再有哪个朝代(元、清这两个本身就是少数民族统治的除外)能如此有效利用少数民族的武装为中国服务的 。利用少数民族,优点很多 。其一,少数民族生产力落后,死亡率高,因此活下来的军人通常比汉族人要强壮 。其二,少数民族,尤其是游牧民族动员起来更容易 。看过《狼图腾》的都知道,游牧生活简直可以用“枕戈待旦”来形容 。如果征发同样数目的汉军,绝不如征发少数民族人来得迅速 。其三,在边疆战争中,少数民族人可以作为向导,这在边疆战争中是很重要的优势 。唐军的长途奔袭,除了马匹多以外,当地少数民族作向导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其四,利用少数民族的人,对中原来说损失较小,不大容易损伤唐朝国力 。这也是为什么唐朝能经受那么频繁的战争而国计民生不受大损 。要是放在明朝,这么频繁的战争恐怕早就把帝国拖垮了 。第六,一个比较无极的理由:唐军在贞观年间的作战方向呈顺时针 。大家看,从东突厥,到吐蕃,再到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他们的方位大致是顺时针,不是吗?这个这个……咳咳……历史经验告诉大家,沿顺时针攻击,比沿逆时针攻击更容易成功一些 。反面的例子比如希特勒,他的攻击目标依次:奥地利、捷克、波兰、丹麦、挪威、荷比卢法、再到苏联,几乎是个标准的逆时针方向,结果麽……是吧?同样的,日本呢?从朝鲜,到中国东北、华北,偷袭珍珠港后直趋东南亚,磕磕碰碰也可以算个逆时针,结果就……唉……成功的例子典型如中国共产党 。从江西、湖南一带建立根据地,然后经过一个长征,走了个大大的顺时针圈到达陕北 。解放战争时,先取东北,再收拾华北,然后渡江,又是这么顺时针一来,至此乾坤定矣 。所以将来如果某位朋友有志于重振大唐雄风者,要牢牢记住这个重要的历史经验啊,哈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