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储位乱局 刘邦更希望刘如意继承其皇位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立吕后生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后来刘邦发现刘盈比较懦弱,不适合当一国之君 。刘邦比较看好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于是刘邦决定废长立幼 。但是在废立的过程中,精明强悍的吕后通过跪谢周昌,请出商山四皓等手段,保住了太子之位 。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个问题时,我们就会发现,戚夫人是有很大可能取得胜利的,因为刘邦是站在戚夫人一边的 。但是戚夫人最终还是失败了,那么戚夫人到底败在哪里呢?她为什么会失败呢?
戚夫人的失败,涉及到了三个人--戚夫人、刘邦、吕后 。我们先看看戚夫人,她败在什么地方?首先我们看戚夫人的能力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戚夫人最大的能耐是在玩儿上,就是歌舞、吹拉弹唱这些方面 。再一个是哭,她没有其它的能力,她没有吕后的政治才干,她本身的能力太弱 。第二,势力单薄,戚夫人只有她自己和她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她没有形成一派势力,她在朝臣之中没有朋友,没有支持者,没有交往的人 。所以,戚夫人能力太弱,势单力薄,她要办的废立这件事情阻力又特别大,主观上能力弱、势力小,客观上阻力太大 。
我们再来看刘邦 。在戚夫人废立太子失败这个问题上,刘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邦的责任首先是立储过早,他既然没有看准,为什么那么早就把刘盈立为太子?当时立太子的时候,他才有两个儿子,到后来有八个儿子,开始只是在两个人之间选,后来到八个人中选,等到了八个人时,觉得立得不合适了,当时为什么要立那么早呢?第二,虑事不周 。考虑事情戚夫人可以说是个无知少女,但是,刘邦你不能说无知吧,50多岁了,老谋深算,难道不知道办这个事吗?他想立小的取代大的,结果大的不愿意,朝臣不愿意,搅得大家都不愿意 。
这很难办到的事情在没有把握之前,怎么敢轻易向戚夫人许愿呢?一许愿,一支持,戚夫人闹腾得更厉害,最后这个事办不成了,他一撒手而去,把他的爱妃和爱子撂在那儿任人宰割,所以说,刘邦负有很大的责任 。刘邦在处理国家大事上是一把好手,但在处理家庭事上他确实不行 。第三,优柔寡断 。他开始想废,后来四个老先生一来,他又改变主意了 。刘邦是戚夫人惟一的靠山和支持者,他来了个单边撤军,戚夫人岂不就绝望了?历史上废立太子确实不容易,但是并非没有做成的 。我们看看刘邦开国的汉代,汉景帝继位以后就废了旧太子,立了王夫人的儿子刘彻为新太子,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汉武帝,如果不是废太子的话,汉武帝就不可能做皇帝了 。汉武帝当了皇帝以后也废太子,当然他废太子动静更大,京城打起仗来杀了人 。但是,不管是汉景帝也好,汉武帝也好,他们不做则已,做则必成,手腕特别强硬 。刘邦是开始要废,后来又软了,表现得十分优柔寡断 。
我们再看第三个人吕后 。吕后在这个事情中是胜利者,吕后的胜利首先是她的政治才干 。吕后是很有能力的人,戚夫人远不是她的对手 。吕后最出色的能力表现在她借力打力,借朝臣之力,打击刘邦和戚夫人;借舆论之力,打击废立这个计划 。再一个,吕后妻党势力不可小觑,她作为刘邦的妻子,有整个外戚的一派,她的两个哥哥都封了侯,吕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吕氏外戚派 。我们前面讲过汉初宫廷三派,其中一派就是吕氏外戚派,这一派尽管力量弱小,但它是一派势力 。而戚夫人是一个人,一个人面对一派,这个结局也是可以想像的 。所以,戚夫人的失败,是她本人和刘邦、吕后三人错综复杂关系,以及各种力量较量的最终结果 。无论如何,吕后是靠着手腕保住了位子,她最有效的政治手腕就是请了商山四皓,使刘邦彻底改变了主张,最后保住了太子之位,也住了她的皇后之位 。
不管怎样,戚夫人最终失败了 。但是刘邦作为皇帝,他应当比戚夫人更懂得废长立幼成功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可惜刘邦在事情还没有成功把握之时,他就向戚夫人发出废长立幼的信号,他这样做,无疑是误导戚夫人做出不理智的选择 。因为废长立幼一旦公开挑明,吕后与戚夫人、刘如意必定结为仇家 。刘邦深知吕后在杀韩信、彭越时所表现出来的残忍和果断 。那么他能够保证戚夫人和刘如意在自己百年之后的生命安全吗?
所以刘邦晚年在废立之事失败以后,他一直心里面非常郁闷,他很痛苦,自己想办的事情办不成,又担心他去世以后赵王的生命,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甚至于唱起了非常凄凉的楚歌 。这个事情被一个年轻的官员发现了,这个官员叫赵尧,当时的官职是符玺御史,管皇帝的大印 。赵尧就问刘邦,说陛下整天闷闷不乐,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是不是担心陛下万岁之后赵王的生命安全?刘邦一听,点头称确有此事,他说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