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平壤:甲午战争中规模最大的陆上作战
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初期中日两国之间在朝鲜平壤地区进行的一次重要战斗 。从中国方面来说,早在两个月前以经开始为这次战斗进行准备了 。在清朝廷和李鸿章的严令下,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 丰开阿四路大军,32营编制,共计13536人,从7月21日开始启程入朝 。
7月底,日军已开抵大同江口,开始派出小队的探兵前往平壤 。清军得知消息后,最先入朝盛军统帅卫汝贵见情况紧急,全队开拔已赶不上,便火速派遣前哨官带领亲兵马队先 行,于7月31日抵达平壤 。当日,日军破坏了电报局后匆忙撤走 。盛军先头部队把大同江上小船都收至北岸,并与朝鲜兵连夜守城,鸣枪惊退偷袭的日军 。
在得知日军围韩宫拘王及丰岛海战的消息后,7月28日,李鸿章致电总理衙门,明确表示了与日本决裂的姿态,同时着手进行备战 。在短短的几天内,他主要抓了四件事:第一,严催朝鲜北路进兵 。清军终于抢先进驻平壤,并集结了一万多人的军队,在战略上意义重大;第二,国内禁止拍发密电 。这样,日谍只能用明码传递情报,易被识破;第三,建议总理衙门严查间谍 。此后,沿海各省都加强了防范,并破获了几起重大日谍案件;第四,采纳丁汝昌建议,在威海口增添挡雷铁链和木桩,以防日本鱼雷偷袭 。
7月29日,军机处令李鸿章转电汪凤藻:“日本击我兵船,业已绝好开衅 。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应立即撤令回国 。”30日,总理衙门照会各国驻华公使馆、领事馆,指出日本首先挑战 。当天,朝廷下谕撤回所有驻日使馆、领事署,同时经美国政府同意,委托美国政府代为保护居住于日本侨民的合法利益 。31日,总理衙门照会日本驻华临时代办小村寿太郎:“倭先开衅,致废修好之约,此后与彼无可商之事 。殊为可惜!”并对其下了逐客令 。
同一天,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也向驻东京各国公使发出通告:“帝国政府为使日清之间之争议合理解决,并使彼此关系永远协调,虽曾使用各种光明正大之手段,迄今显然未奏其效 。为解决此事,本大臣荣幸地通知阁下:帝国与清国现进入战争状态 。”
8月1日,清政府正式下诏宣战 。同一天,明治天皇睦仁也下诏对中国正式宣战 。
8月3日,清朝总理衙门向各国公使馆致送保护各国商民教士的照会,称:“现与中国寻衅者只日本一国,此外有约各国悉皆交好如常 。”日本政府也要求美国政府保护中国境内日本侨民的安全,4日,总理衙门复照美国公使,同意保护中国境内的日本公民免受凌辱 。随后,欧美各主要国家,除俄国外,都先后声明局外中立 。
8月1日正式宣战后,中日两国都制定了相应的作战计划 。清政府的作战计划可归结为两点:一、以北洋海军扼守渤海湾口,并掩护陆军进驻朝鲜;二、集结陆军于平壤,再南下进攻日本陆军 。
8月5日,日本战时大本营制订出“作战大方针”,其大体要点是:
这次战争的目标,是最后在直隶(河北)平原同清军主力决战,打败清军,迫其投降 。上述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海军作战之胜负 。预计到中国拥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舰队,吨位、兵力都超过日本,海战胜负难以预料,因此设计了三种作战方案:甲案,海战胜利,夺得制海权,立即由渤海湾输送陆军,在直隶平原寻求与清军主力决战;乙案,海战胜负不分,则派陆军击退在朝鲜之清军,实现扶植朝鲜独立之目的;丙案,海战失败,制海权被中国夺得,则尽可能增派陆军加强在朝鲜的防御,击退清军的进攻 。
8月4日至9日,清军四路大军先后开进平壤 。从牙山撤回的叶志超、聂士成部,也分别在8月21日和28日抵达平壤 。至此,清军已集结了北洋陆军为主的部队一万五、六千人,人数上超过了日军 。谎报战功的败军之将叶志超,竟于8月25日被委任为驻平壤的清军部队的总指挥官 。朝廷命诸军星夜前进,直抵汉城 。但李鸿章看到陆军实力有限,进攻没有把握,便提出“先守定局,再图进取”,并要求再集兵三万,稳固后路,然后分兵南下 。朝廷同意增兵,但仍坚持进兵汉城 。此时北洋陆军已调走一半,不能再抽,于是清政府下令奉(天)、晋、豫、鄂、湘诸军抽调军队入朝,但各省行动缓慢,至9月13日,除总兵吕本元率马队两营驰抵义州外,其余没有一军渡过鸭绿江 。这样,平壤诸军无法出击,只能据守了 。[注:义州与丹东(当时称安东)隔鸭绿江相望 。]
当清军在攻守之间踌躇时,日军也按照大本营的计划,加紧向朝鲜增援,目标是把清军驱逐于朝鲜境外 。8月下旬,第五师团在朝鲜集结完毕,兵力再次超过清军 。9月上旬,第三师团的一半兵力进入朝鲜,与第五师团组成第一军,由陆军大将山县有朋任司令官,兵力达到19,600人 。此时,日军重兵集结,而由于朝鲜老百姓对日军的抵制,日军的补给极其困难,不利于持久作战 。同时考虑到抑制国内滋长的厌战情绪,以及避免给西方列国的干涉留下空间,都要求立即发动这次战役,而不能等到布署完毕的时候再进行 。而且,清军也在不断增援,待其防御加强后进攻会更加困难 。因此,先到汉城的第五师团长野津决定不 等第三师团开到,就以所部16,000人强攻平壤,并决定以9月15日为期发动总攻,各部队必须按时到达指定位置 。
推荐阅读
- 甲午战争日军战胜秘诀 派大批间谍监视李鸿章
- 蒙古铁骑前仆后继“八里桥”血战英法联军
- 甲午战争前12年 湘军将领建议先发制人打日本
- 甲午战争后日本为何疏远西方?
- 史可法为抗清血战扬州 史可法绝命书介绍
- 揭秘喜峰口之战 五百大刀队员攀登绝壁血战日军
- 北宋惨烈的晋阳保卫战 血战八个月 惨遭金军屠城
- 清朝甲午战争谜团 方伯谦死的到底冤不冤?
- 西北军大刀军血浴卢沟桥 整连血战后仅4人生还
- 甲午战争胜利秘诀 日本派大批间谍监视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