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事变:导致南宋对武将政策的重大转折
被迫撤军的岳飞部队
淮西事变 , 是南宋时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 , 它的重要性在于 , 因事变的发生 , 使赵构的对金战略由想战又想和的状态彻底地变成了和;使赵构产生了对军事将领的极度不放心 , 感到难于驾驭而想剥夺他们的兵权 , 重新拾起以文制武的祖宗家法;又由于岳飞的负气“撂挑子” , 使赵构失去了对岳飞的信任 。
事起于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 。他虽是将门之子 , 也很能打仗 , 但品德无法和岳飞相比 。岳飞不爱财 , 不好色 , 不怕死 , 治军有方 , 军纪严明 , 一门心思地光复河山 。而刘光世却积蓄了大量的钱财 , 在国家初稳时 , 完全厌倦了艰苦的军旅生涯 , 对于光复国土早已失去了兴趣 。于是 , 他手下的五万大军成了骄兵悍将 , 军纪很差 , 欺侮百姓 , 骚扰地方 , 一时朝野上下多有责难 。刘光世听到风声 , 便就坡下驴 , 上书皇帝称自已身体不好 , 不想带兵了 , 希望给自已安排一个闲职 。赵构倒也爽快--这也正中赵构下怀 , 他怕的就是骄兵悍将一旦坐大不好收拾 。于是不但答应了刘光世的请求 , 还赏给他一堆珍宝古玩 。刘光世大为喜欢 , 把玩了一整夜 。这种表现 , 让赵构很满意很放心 。
赵构决心让岳飞接管刘光世的部队并节制川陕诸军 。为了岳飞能接收顺利 , 专门写了一个手诏给岳飞和刘光世及所属部队:要求这支部队听从岳飞的号令 , 就象皇帝亲临下令一样(“如朕亲临”) 。如果有人不听 , “邦有常宪” , 要依法严惩不贷 。还在诏书中要岳飞担起“将雪国家之耻 , 拯海内之穷”的重任 。
但这个决定却遭到了著名的主战派首领 , 时任宰相的张浚和刚出任枢密使的秦桧的反对 。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势不两立的两派首领在这件事上竟一致起来!但反对的理由是强有力的 , 就是搬出来防范裁抑武将的祖完家法 , 防止武将坐大 。实际上 , 这几年已有不少文臣说过这个问题了 , 也使赵构很为这个问题焦虑 。但是正在进行的战争让赵构无法限制和得罪带兵的将军们 。怎么能设想 , 一边让他们出生入死保卫国家 , 一边限制他们 , 说他们是靠不住的潜在的危险人物?但现在不同了 , 国家初步安定了 , 以文制武的传统政策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了 。于是张浚给赵构进言:让一员武将掌握过大的兵权 , 一旦此人功盖天下 , 便可能会尾大不掉 , 威震人主 , 那时就悔之莫及了 。赵构对张俊秦桧“合兵为疑”的议论深以为然 。马上给岳飞另写手诏 , 委婉地取消了成命 。
张浚秦桧的话 , 对赵构来说可以说是醍醐灌顶 。前不久 , 曾招最宠爱 , 最信任 , 最可依赖的岳飞到寝殿议事时 , 本来相谈极欢恰 , 但不料岳飞突然提出了早定皇位接班人的建议 。一个在外带兵的将军怎能犯如此大忌“越职言事”?历朝历代 , 手握重兵的大将参与皇位的竞争 , 演出了多少血肉横飞的惨剧?当下赵构就变脸变色:“你虽是出于忠心 , 但是 , 手握重兵在外 , 这种事不是你所应当干预的!”岳飞当时脸色也变了 , 很不自在 , 但却没有请罪认错 。岳飞的不高兴让赵构看出来了 , 于是在岳飞走后 , 就招岳飞的参谋长薛弼 , 说了此事 , 关照他说:“飞意似不悦 , 卿自以意开喻之”(“看样子岳飞不太高兴 , 你可以去开导开导他”) 。糟糕的是 , 忠心不二的岳飞没有接受教训 , 在后来的一封密奏中 , 又一次提到这个极敏感的问题:希望皇帝尽快确定过继皇子的继承名分 。这不能不让赵构着恼(赵构唯一的儿子早被吓死了 , 而他又因战乱败亡得了临事不举 , 不能人道即得了阳痿的毛病 。正在想尽办法医治呢 , 并非一点希望也没有呀 。现在的两个皇子是过继来的)并产生疑虑 , 他为什么对皇位继承感兴趣?从此 , 信任是大大地打了折扣了 。张浚秦桧的一席话 , 使赵构“清醒”了:“岳飞是不能让人放心的 , 让他率领全国近一半的兵马 , 是太多了” 。立即收回了成命 。
推荐阅读
- 月球出现数千条裂缝 竟是受地球影响导致
- 玄武门事变被掩盖的最重要的情节是什么?
- 张学良谈发动西安事变原因 只是为教训蒋介石?
- 明朝倭寇多且不怕死 竟是因为这条禁令所导致的
- 楚国的一场家丑导致的悲剧 伍子胥出逃吴国
- 唐朝花费了六年才平定了淮西 藩镇割据洗脑
- 朱元璋为何杀刘伯温 淮西派和浙东派之间的争斗
- 是谁导致了蜀汉的灭亡?真的是后主刘禅吗
- 明朝时期竟因贪官囤藏二亿两白银导致通货紧缩
- 一句玩笑竟导致两个国家灭亡 什么玩笑这么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