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事变:导致南宋对武将政策的重大转折( 四 )
第三步 , 恢复老祖宗定下的传统军制 。把管兵权 , 调兵权分属两个部门管辖 , 而由谁指挥部队 , 则在战时由皇帝委派 , 打完仗后 , 交出兵权 , 打败仗的处罚 , 打胜仗的赏赐 , 让他回家去过幸福腐败的生活 。
淮西事变 , 对张浚和岳飞这两个窝里斗(公平地说 , 是张浚小心眼 , 搞窝里斗)的主战派却是两败俱伤 。赵构恨死了张浚 , 若不是他为了抓军队 , 用错人 , 哪会有这个结局?于是把他免官赶到偏远的零陵去 , 而且发誓:宁可亡国 。也不再用他 。在绍兴三十二年时 , 不到六十岁的赵构将皇位传给了宋孝宗他的养子 , 而且一直没有干政 , 但有一件事是破例的 , 就是新皇帝想重新起用张浚时 , 赵构说:“小哥 , 等我老人家百年之后 , 你再研究这个问题吧 。”岳飞也完全的失去了赵构的好感和信任 。赵构的冷淡使岳飞很郁闷 。他要求增兵 , 赵构不许 , 反要他缩小防区;想去金国归还的地区看一看(探虚实) , 赵构不许;建议北伐 , 赵构不许;提出“不烦济师 , 止以本军进讨” , 赵构也不许;想任用一个知府(这是赵构原来给他的权力)赵构不但不许 , 还说“郡守牧民之官 , 当自朝廷选差 , 不由将帅辟置!”想归隐 , 赵构还是不许 , 派将去接管某地的防务 , 不让岳飞去 , 舍近求远从临安派部队 。在皇帝的重重疑心和防范下 , 岳飞还是忠心不改 。当皇帝因和谈成功 , 给将官们奖励 , “进秩一等”时 , 岳飞还是“不知好歹”地连辞三次 , 说当前局面“可危而不可安 , 可忧而不可喜” , 说朝廷这样大搞奖赏 , 象拿丧事当喜事办一样 , 让敌人耻笑 , 自已也不好向部队传达 , 感觉很丢人 , 愧对大家等等 。这更引起赵构的不满 。当岳飞在朱仙镇大捷 , 各地兵民纷纷响应 , 或投入岳军 , 或起兵配合 , 岳飞能指挥的兵力达到四十万 , 军威极盛 , 正磨拳擦掌准备大举北伐时 , 赵构慌了 。如此强大的兵力 , 掌握在一个让人不放心的人手里 , 如何了得!如果他打了北方再打南方 , 来个“从头收拾旧山河” , 岂不完了?于是 , 惊恐万状地先把两翼部队调回 , 造成岳飞孤军突出的不利态势 , 再在一天内连发十二道金牌(可见赵构心理上惊慌到了什么程度)把岳飞调回 。其实岳飞一直是忠心耿耿的 , 一道金牌就足够了 。岳飞被削去兵权并被留在京城以后 , 随他一块回京的岳云以及部队的将领们心中想必是忐忑不安的 , 为岳飞的安危焦虑 , 这也是人之常情 。于是就有了岳云给张宪的信 。这封信是岳飞授意写的还是岳云的自作主张 , 是别人代笔还是亲自书写 , 已无从查考(制造岳飞冤案的主要帮凶之一 , 岳家军前军副统制王俊说是岳家军通判孙革 , 于鹏写的) 。但写信的人绝对是高手!既象是让张宪夸大敌情引起朝迁的重视以便让岳飞回到部队来 , 又象是仅了解敌情 , 关心敌我态势变化;既象是让将士设法恳请朝迁让岳元帅重掌大军 , 又象是让将士们管理好部队 , 让岳元帅放心…… 。总之 , 没有留下什么把柄 。万候卨是拿到了这封信(很可能是从王贵那儿拿到的) , 本想拿它作主要罪证的 , 但看来看去看不出破绽 , 审来审去审不出名堂 。这可能就是秦桧说的“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 , 其事体莫 , 须有”的由来 。
有不少学者说 , 促成赵构杀岳飞的是朱仙镇战役后 , 金兀术给宋朝迁的的最后通谍似的一封信:“必杀岳飞 , 而后议和” 。我看不一定 。朱仙镇战后 , 金人已无力南侵 , 这个形势双方都很清楚 , 连金兀术也由主战变为主和无意再打了 , 和与战是两国的形势 , 各自内部的情形 , 各自的方略和大局所决定的 , 杀不杀岳飞并不起决定作用 。金兀术的信 , 恐怕一是泄愤 , 一是向宋朝廷重新发出再开和谈的信号而已 。也许 , 连他也不会相信宋朝廷会因这封信杀了岳飞的 。赵构是在淮西事变前后 , 就开始对岳飞有杀机了 。
推荐阅读
- 月球出现数千条裂缝 竟是受地球影响导致
- 玄武门事变被掩盖的最重要的情节是什么?
- 张学良谈发动西安事变原因 只是为教训蒋介石?
- 明朝倭寇多且不怕死 竟是因为这条禁令所导致的
- 楚国的一场家丑导致的悲剧 伍子胥出逃吴国
- 唐朝花费了六年才平定了淮西 藩镇割据洗脑
- 朱元璋为何杀刘伯温 淮西派和浙东派之间的争斗
- 是谁导致了蜀汉的灭亡?真的是后主刘禅吗
- 明朝时期竟因贪官囤藏二亿两白银导致通货紧缩
- 一句玩笑竟导致两个国家灭亡 什么玩笑这么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