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事记|折叠大乱斗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尹太白、杨博丞
来源:DoNews
又卷起来了 。
临近农历新年 , 智能手机领域的战火再次燃起 , 但和以往在影像、芯片、刷新率、续航等方面的内卷不同 , 这一次战火开始烧向了折叠屏 , 并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
1月10日 , 荣耀推出旗下首款折叠屏手机Magic V , 2021年12月15日 , OPPO推出其首款折叠屏手机OPPO Find N , 2021年12月23日 , 华为发布折叠屏手机华为P50 Pocket 。
而在此之前 , 三星于9月1日推出了三星Galaxy Z Fold3和三星Galaxy Z Flip3两款折叠屏手机 , 小米则在3月30日发布了旗下首款折叠屏手机小米MIX FOLD 。 至此 , 除了已申请过多项折叠屏相关专利却仍未发布折叠屏手机的vivo和暂无明确表态的苹果外 , 大多数主流手机厂商均已完成了在折叠屏赛道上的布局 。
但内卷显然不是仅仅停留在布局上这么简单 。
据外媒MSPoweruser报道 , 三星正在研发一款有两个铰链和三个面板的折叠屏手机 , 这种三折式折叠屏手机不再需要单独的外部屏幕 , 展开后可以获得更大的可视尺寸 。 有消息称该款折叠屏手机或将于2022年下半年发布 。
资深数码爱好者姜一鸣在得知三星研发三折式折叠屏手机的消息后不禁哑然失笑 , “以后的折叠屏手机会设计成古代奏折的样子吗?”
折叠屏手机曾被视为“未来手机” , 可望而不可及 。 但现在 , “未来手机”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普及开来 。 “折叠屏手机发展势头很猛 , 但同时定位比较尴尬 , 毕竟折叠屏不是刚需 , 距离折叠屏手机真正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和定位 , 还需要经历一些市场教育和摸索 。 ”姜一鸣向DoNews(ID:ilovedonews)表示 。
既然如此 , 那么现阶段的折叠屏手机有何意义?
一位智能手机行业人士分析认为 , 智能手机市场成熟而内卷 , 各大手机厂商都在想方设法冲击高端市场 , 而折叠屏手机对软件系统和硬件制造均提出了极大的要求 , 是技术实力的象征 , 同时也是高端市场的通行证 , “但就目前而言 , 折叠屏其实和早期的全面屏一样 , 是非常好的营销点 。 ”
折叠屏手机迎爆发元年
各大手机厂商纷纷推出折叠屏手机的另一面是 , 折叠屏手机赛道正迎来快速成长阶段 。
来自面板供应链研调机构DSCC的调研报告显示 , 2021年三季度 , 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达到260万台 , 环比增长215% , 同比增长480% 。 预计到2022年 , 折叠屏手机市场的出货量将达到1750万台 。
在2021年之前 , 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还完全是另外一副光景 。 同样是来自DSCC的调研报告显示 , 2019年 , 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仅仅50余万台 , 而到了2020年 , 这一数字也只是上升至300万 。
虽然折叠屏手机在2021年迎来拐点 , 但事实上 , 折叠屏手机并非新鲜事物 。
最早的折叠屏手机可以追溯到2012年 。 当时 , 日本陶瓷生产商京瓷与中国电信联合推出了一款电信定制机京瓷KSP8000 。 京瓷KSP8000是由两块独立的屏幕通过滚轴连接而成 , 屏幕合体后的可视尺寸可达到4.7英寸 , 其设计思路是让用户可以在单屏模式、平板模式和多任务模式之间任意切换 。
2017年 , 中兴也推出过一款折叠屏手机中兴Axon M , 并且提供了单屏模式、镜像模式、拓展模式和双屏模式四种显示模式 , 大大开发了折叠屏手机的实用性 。
由于屏幕与屏幕之间存在连接线 , 京瓷KSP8000和中兴Axon M尽管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折叠屏手机 , 但却可以称得上是折叠屏手机的鼻祖和启蒙者 。 真正让折叠屏手机进入大众视野的 , 是柔宇在2018年10月发布的折叠屏手机FlexPai , 同时这也是全球首款消费级折叠屏手机 。
柔宇FlexPai的屏幕采用了其自研的7.8英寸二代蝉翼柔性屏 , 可以实现自由弯曲、折叠、卷曲 , 不仅具有AMOLED的鲜艳色彩 , 而且还拥有强对比、广视角和高分辨率 。 尽管柔宇FlexPai的设计和配置足够惊艳 , 但缺陷也很明显:较脆弱的屏幕、厚重的机身、无法避免的折痕以及应用适配性差 。
柔宇FlexPai存在的缺陷严重限制了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 , 直到三星和华为躬身入局 。 2019年2月 , 三星发布旗下首款折叠屏手机三星Galaxy Fold , 紧随三星的脚步 , 华为也发布了旗下首款折叠屏手机华为Mate X 。
三星和华为的入局 , 让消费者对于折叠屏手机的态度出现了两极分化 。 一方面 , 三星Galaxy Fold备受追捧 , 其在二手市场上的价格甚至一度被炒至3万余元 , 据三星移动部门总裁高东真透露 , 截至2020年1月 , 三星Galaxy Fold的出货量为40-50万台 。 另一方面 , 消费者对于折叠屏手机的吐槽声不绝于耳 , “贵而不实用”“纯粹是智商税” 。
“早期的折叠屏手机的确存在很多缺陷 , 但现在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突破 , 无论是铰链、屏幕还是重量控制 , 都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 ”上述行业人士还向DoNews表示 , 在软件层面 , 头部应用和腰部应用都在积极适配折叠屏手机 , 折叠屏应用生态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
值得一提的是 , 三星是折叠屏手机红利的最大受益者 。 根据DSCC的调研报告 , 2021年三季度 , 三星在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93% , 其中三星Galaxy Z Flip3的市占率为60% , 三星Galaxy Z Fold3的市占率为23% , 而华为则以6%的市占率位居第二名 。 DSCC预测称 , 到第四季度 , 三星的市占率将进一步提升至95% 。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 , 三星还是不少手机厂商的折叠屏供应商 。 2021年1月 , 三星签署了一项协议 , 计划向部分手机厂商供应折叠显示屏 , 这些折叠屏于三季度开始发货 , 并在年底前交付100万块 , 小米、OPPO、vivo等手机厂商均在被供应之列 。 另据外媒BusinessKorea报道 , 三星计划将折叠屏的产量从每年1700万块增加至2500万块 , 提升超过40% 。
尽管华为在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上与三星有着不小的差距 , 但在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 , 华为超越三星占据了主导地位 。 根据艾媒咨询研究院的统计数据 , 2021年 , 华为在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上的占有率为64% 。 在考虑购买折叠屏手机的消费者中 , 有87%持续关注着华为折叠屏手机 。
拐点已至 , 仍需跨过重重阻碍
折叠屏手机的发展如火如荼 , 但惨淡的出货量却一度让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如鲠在喉 。
居高不下的售价是出货量的一大阻碍 。 目前 , 各大手机厂商已发布的折叠屏手机均价约为13500元 , 而根据艾媒咨询研究院的数据 , 全球智能手机均价仅为2061元 。 来自IDC的统计数据显示 , 2020年 , 全球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约为194.7万部 , 而同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为12.92亿部 , 前者的占比仅为0.15% 。 这意味着居高不下的售价严重阻碍了折叠屏手机的普及 。
截至12月31日 , 小米MIX FOLD在小米天猫官方旗舰店的月销量仅为600+ , 相比之下 , Redmi K40的月销量为3万+ , 而小米11的月销量为3000+ 。 还值得注意的是 , 在“6·18”和“双十一”的手机销量榜单上 , 几乎没有折叠屏手机的踪影 。
在线下 , 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同样不尽如人意 。 DoNews走访了山东某三线城市的数码城 , 数位档口工作人员均表示目前没有折叠屏手机存货 , “折叠屏手机价格还是偏高 , 月销量只有几台 , 大多数消费者不会埋单 。 ”
前述行业人士向DoNews解释了折叠屏手机售价居高不下的一大原因 , “折叠屏的成本和良品率都不及普通屏 , 这直接拉升了成品机的售价 。 ”
事实也的确如此 。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Omdia的调研数据 , 折叠屏的成本在150-250美元左右 , 作为对比 , 普通屏的成本则不足100美元 。
与此同时 , 折叠屏还面临着高昂的维修价格 。 据悉 , 华为Mate X2采用的是来自京东方研发和生产的折叠屏 , 其内屏维修价格高达3999元 。
铰链的良品率不高是折叠屏手机售价居高不下的另一原因 。 铰链属于精密结构件 , 其耐用性决定着折叠屏手机的弯折寿命 , 而铰链设计结构上的不足 , 会导致折叠屏手机在折叠后间隙变大、加重屏幕折痕等问题 , “铰链技术还需要一年左右才能更加成熟 , 实现更大的产量 , 将成本降下来 。 ”上述行业人士表示 。
与折叠屏一样 , 铰链的成本同样高得吓人 。 据OPPO高级副总裁刘作虎透露 , OPPO Find N上采用的水滴型铰链的成本超过了100美元 , 是最终售价的1/10 。
现阶段 , 手机系统和应用对折叠屏手机的适配性较差也严重制约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
“很多应用尚没有适配折叠屏 , 如果想在折叠屏手机上使用只能通过分屏和悬浮窗的方式 , 用户体验一言难尽 。 ”姜一鸣吐槽道 。
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占比仍然较低 , 从而导致很多应用开发者缺乏动力去适配折叠屏 。 事实上 , 折叠屏手机上的应用常常会在单屏和双屏之间切换 , 如何轻松自如地应对这种切换对于应用开发者们来说绝非易事 。
一位手机应用开发者告诉DoNews , 让应用适配折叠屏并不困难 , 但想要让应用适配不同手机厂商的不同屏幕尺寸的折叠屏手机却是一件极为繁琐的工作 。 刘作虎也表示 , 折叠屏手机的适配工作量是普通旗舰机的四到五倍 , 甚至可能是六倍 。
不过 , 不难预判的是 , 尽管折叠屏手机的普及仍面临重重阻碍 , 但在手机厂商相继推出折叠屏手机后 , 一个属于折叠屏手机的时代即将到来 。
进退两难的折叠屏手机
“从之前的出货趋势来看 , 一部分是炒作 , 另一部分是商务客户送礼用 。 ”一位华为经销商告诉我们 , 在他接触的华为系列折叠屏产品中 , 卖得比较好的是Mate X2 , 对于前两代产品来说 , 更像是华为进军折叠屏领域的试水产品 。
无论是试水还是正式走向大众市场 , 我们看到的是大部分手机厂商都在不约而同地跳进这片红海 , 谁都想在这片水域中开辟出自己的新大陆 。
在这场折叠大乱斗中 , 华为、小米、OPPO、荣耀均已下场 , 就国产厂商而言 , 目前仅剩vivo在独自观战 , 似乎它并没有把折叠屏手机看在眼里 。
目前 , 多数消费者仍然没有很强的购买意愿 , 导致折叠屏市场反馈平平 , 也正因此 , 华为、OPPO新上市的折叠屏手机均未产生更多溢价 , 基本停留在原价或比原价更为便宜 。
一位OPPO渠道商告诉DoNews , 消费者对于折叠屏的热情远没有其它机型 , 其店中最为畅销的机型售价在3000-5000元之间 , 处于中等偏下的价格区间 。 另一位小米经销商称 , 其店中的手机产品价格的消费区间也基本维持在2000-4000元 。
“因为荣耀现在的产品还很少 , 目前最畅销的是Magic 3系列 , 买得人还算多些 , 其它型号的机型销量还是很少 , 除了非常低价格的机型 。 ”一位荣耀线下店店员说 , 他们也不太清楚荣耀首款折叠屏的销量会如何 , 但如果价格太高 , 他们也觉得销量不会太好 。 “如果卖得和华为差不多的价格 , 大家为何不买华为?”
DoNews曾于2021年底走访多家手机卖场 , 并询问多家手机经销商渠道 , 对于折叠屏的实际购买者我们得出了三种结果 , 我们也按比重对其进行了排序——购买后囤货炒作、购买后送礼、购买后自用 。
可见 , 折叠屏手机的买单者大多是行内的“黄牛”们 , 或者部分经销商人士 , 而较小一部分人会为折叠屏买单 。
另外 , 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 , 也曾随机询问30位前来卖场购机的消费者 , 22位消费者认为 , 折叠屏手机价格昂贵 , 并且没有什么新奇之处 , 8位消费者认为 , 可以购买尝试 , 但他们更倾向于购买二手折叠屏手机 。
进退两难 , 这是目前折叠屏手机所面临的现状 。
在折叠屏手机推出之时 , 就曾有很多数码发烧友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 折叠屏手机除了屏幕折叠了 , 它与普通手机究竟有什么不同?它带给了我们先进的体验吗?
我们认为 , 目前的手机厂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似乎并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 , 因为折叠屏手机除了将屏幕折叠 , 增加了可以让屏幕折叠的铰链 , 其它似乎与普通手机的技术并无两样 , 甚至它也没有给我们带来最先进的体验——在屏幕展开时你需要两只手同时握持 , 这似乎并不适合普通大众的使用场景 。 因此 , 折叠屏手机在使用场景上似乎更倾向于B端 , 即商务场合 。
相信大家看到折叠屏时都会想到我们常用的平板电脑 , 尤其是二合一的平板电脑 , 折起来是平板 , 反之则是一台笔记本电脑 , 这是我们在工作中的标配 。 而对于折叠屏来讲 , 它好似缩小版的平板二合一电脑 , 在B端的使用场景会远大于C端(个人)使用场景 。
因此 , 当前手机厂商想快速地切入C端 , 让更多个人消费者接受折叠屏这样一款产品 。 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 , 当前国产手机厂商折叠屏的价格在不断下探 , 从接近2万元的价格下探到7000元附近 , 而OPPO更是打出了“从尝鲜到常用”的产品主题 。
但现在厂商们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 , 它的使用场景究竟是什么 , 如果仅为在折叠屏手机中占有一席之地 , 这样的产品我们就应该去打一个问号 。
折叠屏手机前路漫漫 , 乱斗仍在持续 。
【创事记|折叠大乱斗】(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