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为了同伴能牺牲到什么程度?看完落泪了



动物为了同伴能牺牲到什么程度?看完落泪了


文章图片


人类和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类有着明显的“社会性” , 人类可以通过相互联系、彼此协作 , 通过多种多样的社会活动 , 完成许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社会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吗?也许答案并不是 。

社会昆虫有许多明显的例子 , 涉及通过家系水平选择而进化的利他主义行为 。 利他主义的反应不仅针对子代和亲代 , 而且还针对同胞 , 甚至侄、甥和表亲 。

当高等白蚁 , 例如鼻白蚁的巢壁毁坏时 , 无防卫能力的白色若虫和工蚁往巢内跑 , 隐藏在巢内深处 , 而兵蚁却奋力往巢外跑并在巢外抵御入侵者 。 红火蚁的受伤工蚁更容易离开窝巢 。 而且 , 平均来说 , 它比其未受伤的姐妹们更富有攻击性 。 临死前的栗红须蚁的工蚁 , 倾向于一起离开窝巢 。 一队中的豚尾狒狒首领 , 当其他成员在觅食时 , 就会在明显位置上监察周围环境 。 如果捕食者或其他队的竞争者接近时 , 首领就吼叫并以恐吓的方式跑向入侵者 , 其中也可能有其他的雄狒狒参与战斗 。 当一队狒狒撤离时 , 首领狒狒尾随其后做后卫工作 。 未成熟的阿得利企鹅 , 为了抵御贼鸥的攻击而帮助保卫属于其他鸟类的鸟巢和小鸟 。 这些企鹅的繁育集群是如此之大 , 保卫范围又如此之广 , 可能使得保卫者很难辨别出哪些是与自己血缘关系紧密的个体 。 但是就我所知 , 还不能完全排除可以辨别的可能 。 鸟类在捕食者面前的疯狂表演 , 是鸟类亲本牺牲精神最清楚不过的表达 。 这种疯狂表演是用来吸引“敌人”注意力 , 并把其引开远离被保护对象的明显行为 , 大量的例子是引诱捕食者远离卵或幼鸟 。 属于不同科属的鸟类物种 , 已经进化到有各自独特的分散捕食者注意力的表演 , 最普遍的是假装受伤——根据物种不同 , 从简单的中断正常飞行到精确地模拟受伤状或病态 。 美洲夜鹰雌性发现入侵者接近其巢时 , 它就明显地贴近地面飞行而最终落在入侵者前面的地上(远离其巢) , 翅膀下垂或展开 。 雌性美洲夜鹰的引诱表演 。 为了引诱入侵者远离其巢 , 它飞到地上后使翅下垂(左)或使翅展开(右) 。 (原画者:J. B. Clark;根据 Gramza , 1967) 。 林鸳鸯(Aix sponsa)和黑喉潜鸟(Gavia arctica)只展开一翅 , 仿佛另一翅折断了 , 并且圆圈式地涉水 , 仿佛它们的足已经残了一样 。 草原林莺(Dendroica discolor)从其巢内骤然坠落到地上并在观察者面前疯狂地摇尾乞怜 。 入侵者到新西兰杂色长脚鹬(Himantopus picatus)巢附近时 , 状似受伤的长脚鹬似乎同时猛扭其腿和猛扇其翅 , 在一块场地上欢跃起舞、昂首阔步 , 就好像一个奇怪的玩具动物被金属弹簧驱动着——其特长的腿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效果 。 它们经常在远离自己的卵和巢的沙地上结伴表演装死 , 许多的长脚鹬都表演着几乎上述所有的行为 , 情景确实非常奇特 。 除了假装受伤外 , 还有其他一些行为方式用来作为引诱表演 。 蛎鹬(Haematopus ostralegus)和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通常会做出平时仅限于求偶的飞行表演 。 许多海滨鸟类 伏在地上 , 仿佛它们是在孵卵以替代假装受伤 。 短耳鸮(Asio flammeus)和澳大利亚有名的辉蓝细尾鹩莺(Malurus splendens)甚至假装成幼鸟 , 抖动其翅膀做出乞讨食物状 。 文献中的趣闻逸事表明 , 不同类型的引诱表演确实能吸引捕食者 , 并且毫无疑问 , 进行表演的这些成体动物增加了自身的危险 , 却减少了年轻动物的危险 。 ——以上节选自《社会生物学》《社会生物学》第一部分主要讲的是生物的进化过程 , 即诠释社会性生物是怎样形成的 。
在生物界中 , 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 , 但生物的生存并不一定是以个体生存为第一要务 , 而是整个族群 , 或者更严格的来说就是生物基因的存续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 为了让基因得以存续 , 生物界中出现了很多“社会化”的行为 。
在作者最为熟悉的蚂蚁中 , 就有专门为蚁后服务的工蚁 , 它们的所有行为都不是为了自身 , 而是利他行为的一部分 , 都是社会性的行为 。 进化就是保证基因可以延续 , 可以更好生存的原动力 , 而群体、种群的社会性就是生物延续的根本原因之一 。
【动物为了同伴能牺牲到什么程度?看完落泪了】社会生物学通过研究生物的起源、发展 , 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多个相关学科来研究生物界和社会性的规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