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保卫战 国共双方军队配合最好的一次会战

近日,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再版 。书中第二章第五节记述了太原保卫战的历史,该书评价这场保卫战是“国共双方军队配合最好的一次会战” 。现对该书相关章节内容摘编如下:
1937年9月中旬,日本侵略军占领晋北大同等地后,分成左右两路扑向犯雁门关与平型关,太原会战由此展开 。太原会战事关中国抗战全局,如日军拿下山西,南可进攻华中与华南日军汇合,西可长驱直入西北、西南威胁中国抗战后方 。日军调最精锐的第五师团入晋 。为统一晋北作战指挥,将位于内长城以南的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等4个半旅,划归第五师师长坂垣征四郎指挥 。这样,晋北日军共约3个师,7万余人,虎视眈眈对准太原 。当时阎锡山所部包括八路军在内共有三个集团军 。阎锡山为挽救山西战局危机,保卫太原,决定利用忻口进行正面防御,阻敌南下 。太原保卫战坚持了1个多月,是国共双方军队配合得最好的一次会战 。
忻口作战
为阻止日军南下,蒋介石和阎锡山以卫立煌为前敌总指挥,调集4个集团军首先组织忻口会战 。忻口右托太行山,左倚云中山,地势险要,是太原北面的最后一道门户 。中国军队防御的具体部署是:以卫立煌率领的第十四集团军组成中央兵团,扼守崞县、原平至忻口一带地区;以朱德率领的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在五台山至峪口一线设防,阻击敌人;以杨爱源率领的第六集团军,在宁武山区的黑峪村至阳方口一线占领阵地;以傅作义率领的第七集团军为预备兵团,控制定襄、忻县、太原一线并机动 。
为争取忻口作战的胜利,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曾就忻口作战的方针,于10月6日,向第一、二战区和南京军事当局提出建议 。毛泽东判断,进入山西之敌总数不过两个半师团,敌在沿途须分兵守备 。因此,到达忻口一带作战者不过一个师团左右 。如果我方部署适当,有可能破坏敌之进攻,甚至逼敌部分地后退 。他指出此战役的关键在下列三点:(一)娘子关、九龙关的坚守 。敌占石家庄后,将向西进攻 。故上述二关须集结重兵坚守,以使主力在晋北取得胜利;(二)正面忻口地区之守备与出击,出击是主要的;(三)对敌后方及交通线之破坏 。并命令八路军第一一五、第一二〇、第一二九师全力协助友军作战 。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朱德、彭德怀于10月6、7日,令第一一五师协同友军向平型关、大营镇之敌进攻,相机袭取浑源、应县,断绝茹越口、繁峙之间的交通;令第一二〇师以主力向岱岳镇(今山阴县)以西山地出动,断绝大同与雁门关之间的交通,以第三五八旅主力配合友军夹击宁武以南之敌;令第一二九师主力进到正太铁路之寿阳、平定地区,积极钳制与打击西进之敌 。
10月1日,日军混成第二旅千余人由繁峙向阳明堡进攻,与中国第十九军一部激战,侵入阳明堡 。2日,在飞机支援下开始进攻崞县 。4日,日军混成第十五旅由崞县迂回,向原平镇猛攻 。第二战区长官部为使主力部队有充裕时间集结忻口与敌决战,下令“死守崞县、原平,以待后续部队到达” 。5日、6日两日,日军集中炮火对崞县中国守军猛烈轰击,阵地被毁殆尽,第十九军第四〇七团官兵伤亡极为惨重 。7日,围攻崞县之日军增加到五六千人,以飞机20余架、野重炮30余门对县城狂轰滥炸达6小时 。第四一〇团从团长到士兵,全部阵亡 。入夜,中国守军各高级军官率所部亲自参加堵击,日军仍有增无已,无法挽回败局 。8日凌晨,崞县陷落 。
坚守原平镇的是第三十四军第一九六旅,虽兵力单薄,但士气旺盛,官兵们誓与阵地共存亡 。旅长姜玉贞接到死守原平的命令后,立刻进行部署 。各部队刚刚进入阵地不久,日军就尾追上来 。进入原平的是坂垣师的主力,天上有飞机掩护,地上有大炮、坦克开路,可守军只有为数不多的迫击炮 。原平又是一座小城,没有坚固的工事 。但是,他们必须坚守阵地7天 。
日军从10月1日起就用大炮开始猛轰守军的阵地 。6日增加兵力,并以飞机、炮兵支援,反复进攻,均未得逞 。日军恼羞成怒,动用飞机大炮轮番轰炸,开动坦克在阵地前横冲直撞 。中国守军的工事被炸塌,被迫进入城内防守 。日军乘机占领原平城的东半部,中国守军死守原平城的西半部 。两军一街之隔,展开激烈的巷战 。一直坚持到10月7日坚守任务完成后,姜玉贞带领全旅官兵又苦撑了3天 。11日下午接到撤退命令,姜玉贞才带领残部从日军比较薄弱的城西一角冲了出去 。他手抡大刀,左砍右杀,杀得日军抱头鼠窜 。眼看部队就要冲过阵地了,一发炮弹落在姜玉贞身旁 。这位忠勇将军终于在坚守了11天的阵地上,流尽最后一滴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