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明帝国太监学校 师资雄厚教师是翰林学士( 二 )
要保持多长的时间呢?学长客气一点,跟你关系好一点,就罚半炷香的时间,如果严格一点,就罚一炷香的时间 。设身处地想一想,脑袋长时间向下,而且总是拉扯着韧带不动,要多难受就有多难受 。
其副作用就是体罚半柱或一炷香下来,被罚者往往“昏晕僵仆,甚而呕吐成病 。”《蕉轩随录》的作者方浚师也谴责这种不人道的行为:“此最酷不近理之法也 。”
每逢节假日,也会放假一天,也会搞点文艺活动,例如写写诗,无非就是“云淡风轻”之类的儿童版诗歌 。但这种娱乐活动也是有风险的,就是在大家排队离开时,如果哪位不慎站错了队伍,同学们就会群起而攻之,既动口也动手,又骂又打 。
学生也会分配到各衙门工作
学生们的工作怎么安排?当然,大部分是在内部消化,不过,也会向其他单位提供生源,例如各大衙门缺少写字的,就会打报告问内书堂要人,朝廷就会下旨给各衙门安排写字人员 。
据说这些文化型太监,还挺抢手的,还是在校生的时候就已经被聘请出去当文书,有时候到了学生被各衙门一抢而空,学校没人上课的地步 。还得从其他部门挪用太监补充生源 。
清朝情况:乾隆对此进行打压
明王朝深受太监专权之苦是大家都熟悉的历史,最著名的莫过于魏忠贤,不过,这跟太监读书似乎关系不大,魏忠贤恰恰是个不读书的太监 。
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紫禁城的万善殿还设有太监学校,专门由一名汉人教师向年幼的太监传授文化知识 。
乾隆皇帝对此很不满,乾隆三十四年冬季,即1769年,乾隆向内阁谕旨,意思大概是这样的:太监就是用来使唤的,就算读一点书,无非就是认识几个字而已,何必惊动朝廷选拔的学士来教他们,让他们通晓文理?前明时期太监专政的教训还不够惨重吗?对于这种弊端,“朕每深非而痛斥之”,吸取过去的教训,要严防太监干政,为了安全,就算太监不识字又有什么妨碍呢?
老师以后就不用请重量级的了,就在内务府里选一个办理文件文书,读过汉文书籍的官员——笔帖式,对太监进行浅显的文化课讲授就行了 。
乾隆说,以后高素质的汉人文化教员就不用请了,而且是“永远停止” 。
高等级的太监学校,到此算不算是进入尾声?没有研究过,不能断定,但乾隆对太监的防备从中可见一斑 。
推荐阅读
- 揭秘古代宫廷投毒三大秘法 古代皇家投毒谜案
- 揭秘妙玉结局 竟被贼人掳走侮辱后卖入青楼?
- 揭秘历史上最真实的反清复明以及失败原因
- 揭秘汉成帝刘骜为什么死在赵合德床上?
- 古人更偏爱平胸 揭秘古代丁香乳更受欢迎
- 揭秘中国古代的女囚坐牢就失去贞操的潜规则
- 揭秘千古迷团:12个远古文明为何突然销声匿迹
- 揭秘:刘备在入蜀时错杀了哪个人埋下亡国祸根?
- 揭秘卫子夫是如何追逐皇帝的爱好和趣味的?
- 揭秘七大圣结义为何孙悟空要排在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