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耗尽13省钱粮才够使用
明代东莞县境内设有东莞千户所和大鹏千户所 。这些沿海卫所的军人 , 往往就是郑和船队武职人员的调配和补充来源 。综合多种可靠史料估计 , 郑和历次下西洋的船队 , 规模都极为庞大 , 通常有大船二百余艘 , 总编制在二万七八千人之间 , 又以武职人员和军士居多 , 约在九成以上 , 除军事任务外 , 他们还要承担各类工作 。
但下西洋航程极为艰险 , 往往来回一趟就花费数年 , 很多人有去无回 , 史书有云“三保下西洋 , 费钱粮数十万 , 军民死且万计” 。郑和本人也是在宣德八年(1433年)七下西洋时病逝于海外 , 导致整个远征行动几乎是突然中断 。
靠永乐皇帝撑腰的宦官郑和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 也早让朝中诸多高官觉得很不爽 , 他们有意销毁宫中保存的大量档案资料 。故除了郑和本人在《明史》立传外 , 他的船队核心领导层及管理干部的生平 , 只留下一些零零星星的材料 , 大多数普通随员的事迹 , 则几乎湮没无闻 。
尽管如此 , 经过当代中国及日本一些学者的努力 , 仍从史料中梳理还原了至少60多位随员的资料 , 他们大多来自江、浙、闽、粤等东南沿海省份 。广东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学者陈忠烈就指出 , 有名有姓、事迹可考的广东籍随员共12人 , 东莞籍的占了5人 , 里面还有一对是父子 。如果按此比例推算 , 每次下西洋的二万七千多人中 , 东莞人必定不在少数 。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的随员中 , 广东人特别是东莞人多呢?原来 , 郑和船队的高级武职人员 , 多出自直隶(迁都北京后又称南直隶 , 大致是今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市辖区范围)和南京行在卫军 , 尤以锦衣卫军为骨干 。一般军官和士兵 , 都是从各个卫所调拨 。至于普通技工和水手 , 多从闽、粤、浙惯经风浪的船民中挑选 , 大量民夫、杂役 , 则在正式起航前的水陆集结途中随时征发 。
既然郑和七下西洋有两次是从广东出海 , 当地壮丁应征随行 , 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如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编纂的《广东通志初稿》中就提及 , 永乐十九年时 , 随征西洋的宦官在行经粤北重镇韶州(今韶关市)时 , 征用民夫、骚扰地方的情形 。而明代时东莞县素称“吾粤中路咽喉地” , 扼守广东中路海防线 , 县境内设有东莞千户所和大鹏千户所(辖地今分属香港和深圳) 。这些沿海卫所的军人 , 往往就是郑和船队武职人员的调配和补充来源 。
这些东莞人在“征西洋”过程中也屡屡立功 。如东莞县人钟左 , 因父祖钟海清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期间在旧港(印尼第一大岛 , 明朝曾设旧港宣慰司 , 为当时驻南洋最高行政机构)接受招安归国 , 他本人蒙荫加入锦衣卫 , “下西洋二次有功” , 升任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 。东莞县人李真、陈永华 , 多次“赴西洋公干”有功 , 升任锦衣卫镇抚司 。还有前面提及的东莞“父子兵”黄子成、黄本奴 , 父子成出身卫所 , 早年在海运途中殉职 , 子本奴递补 , 数下西洋 , 因功先升总旗 , 再升百户 , 在卫所里当上了中级军官 。
商城记·东莞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 , 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 , 同一年 , 郑和奉旨六下西洋 。此乃这位深得朱棣信任的大航海家 , 在永乐年间的最后一次远行 。关于本次下西洋的准确日期和实际出发港 , 史书上记载不一 。近年来 , 据广东学者考证 , 郑和船队很可能是在当年十月中旬 , 由华南大港广州放洋出海 。而早在14年前 , 即永乐五年九月 , 郑和二下西洋 , 也是从广东起航 。
【郑和下西洋 耗尽13省钱粮才够使用】这与传统文献及人们一般印象中 , 郑和下西洋以南京附近的苏州刘家河为基地 , 大多从福建出海的说法 , 有所出入 。更有意思的是 , 现存极为有限的资料显示 , 郑和下西洋的随员中 , 有若干广东籍人士 , 尤以东莞人居多 。扼守粤海咽喉的东莞 , 与中国历史上最壮观的一次海上冒险事业发生联系 , 既在意料之外 , 亦在情理之中 。
推荐阅读
- 金庸笔下表哥都是高富帅负心汉 是影射徐志摩?
- 揭秘:刘备在入蜀时错杀了哪个人埋下亡国祸根?
- 古代文人笔下的阴间妓院 死后重操旧业
-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真迹的去向之谜
- 两幅慈禧肖像留下的千古谜团 哪个慈禧更真实
- 清朝唯一的一例太监干政 寇连才是什么样的下场
- 陈祖义的假降计划为何会被郑和发现?
- 夏启继位 夏启是如何夺得天下的?
- 金庸笔下倚天屠龙记中明教与历史上真实明教
- 张邦昌是怎么死的?张邦昌下场结局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