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耗尽13省钱粮才够使用( 二 )
下西洋的东莞人
在明人茅元仪所著《武备志·郑和航海图》中 , 描绘了广东珠江出海口周边水道及岛屿分布 , 图中上部可见“东莞所”字样 。靠海吃海在商言商 , 除了沿海走私之外 , 明朝时的广东商民还自备船舶 , 直航东西洋诸国 , 即今东南亚地区 , 走私贩私 , 从贸易中取利 。永乐元年(1403年) , 刚刚夺权成功的朱棣 , 改变了其父朱元璋以守为主的对外政策 , 在北方频频用兵 , 同时四出遣使 , 积极发展与海外诸国的关系 。他下旨恢复了洪武年间罢设的广东、福建、浙江三个市舶司 , 并派宦官为提督加以监察管理 。
当时海外各国朝贡(其实是以此为名前来做生意) , 日本取道浙江 , 琉球取道福建 , 安南(今越南)取道广西 , 南洋多国通常走海路取道广东 。因此 , 广东是明代朝贡贸易的最主要通道与枢纽 , 广东市舶司也是三市舶司中任务最重、规模最大、作用最突出的 , 连该市舶司附设招待来使的怀远驿 , 也是三省驿馆中最大 , 有各类房舍120间 。
永乐年间郑和六下西洋之壮举 , 在明廷官方来说 , 主要目的是宣扬天朝国威 , 慑服海外诸藩 , 客观上却拉动了东南沿海诸港的商船贸易发展 , 广东自然也大大受益 。明代广州人郭在万历三十年(1602年)所修《广东通志》中记载:永乐五年九月“命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 。这就是郑和二下西洋 , 船队从广东启航后 , 所经国家有占城、爪哇、暹罗、苏门答腊、南巫里、故里、柯枝、锡兰等 , 永乐七年才启程回国 。
民间史籍记载 , 永乐一朝 , 广东官船频频出海 , 走私活动(也相当活跃 , 沿海各县平民、官吏和卫所军士 , 都有参与 。粤东海滨 , 居民跟海盗及成分复杂的“倭寇” , 来往密切 , 甚至窝藏接济 , 冲击海禁制度 。除了沿海走私之外 , 广东商民还自备船舶 , 直航东西洋诸国 , 即今东南亚地区 , 走私贩私 , 从贸易中取利 。现代英国学者卡德在《中国人在荷属东印度的经济地位》一文中称:
“到十六世纪末 , 有相当多的中国人贸易中心出现于爪哇、锦石、泗水、饶洞、万丹、日葛礁和其他岛屿(苏门答腊、西婆罗洲)上 , 这些中国人都是福建和广东两省的人 。”闽粤两地中国商民能大批移民侨居东南亚 , 在当地站稳脚跟 ,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郑和下西洋时在那一带为明朝树立的崇高威望 。有可靠的文献记载 , 来自广东的侨民首领 , 在郑和的认可和支持下 , 甚至成为旧港“大头目 , 以主其地” , 并传位给子女 , 俨然称王 。这更带动了不少广东商民前来侨居 。爪哇的情形也与此类似 。
前面提到过 , 东莞县人钟左的父祖钟海清 , 在郑和首次下西洋时 , 于旧港“应招率本管头目人船随同来朝 , 升正千户” 。华人移居海外 , 喜欢聚族而居 , 本县本府同乡也往往愿意扎堆 , 钟海清能号令众人来归 , 很可能他们都是莞籍的乡里乡亲 。此外 , 元朝末年 , 群雄并起 , 时任元地方官的东莞人何真 , 也以东莞、广州为基地 , 一度凭险而守 , 割据岭南 , 后来审时度势 , 归附明太祖 。他麾下很多东莞籍军人被调往南京行在充当卫军 , 估计就有获选拔随郑和下西洋者 。
“万里天险 , 与诸番共之”
“广州海亦有三路 , 分三门 , 而以虎头为大门 。潮汐之所出入 , 东西二洋之所往来 , 以此为咽喉焉 。”郑和七下西洋 , 固然让国力蒸蒸日上的中华王朝声威远播 , 但为此付出的财政负担也相当沉重 。明人所著《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说 , 下西洋“须是动支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来 , 方才够用” , 恐怕不全是夸张的话 。故当年宦官四出搜刮财宝 , 为朝中大臣诟病之事实 , 多见于史书 。在广东地方志上 , 也留下了若干记录 。
推荐阅读
- 金庸笔下表哥都是高富帅负心汉 是影射徐志摩?
- 揭秘:刘备在入蜀时错杀了哪个人埋下亡国祸根?
- 古代文人笔下的阴间妓院 死后重操旧业
-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真迹的去向之谜
- 两幅慈禧肖像留下的千古谜团 哪个慈禧更真实
- 清朝唯一的一例太监干政 寇连才是什么样的下场
- 陈祖义的假降计划为何会被郑和发现?
- 夏启继位 夏启是如何夺得天下的?
- 金庸笔下倚天屠龙记中明教与历史上真实明教
- 张邦昌是怎么死的?张邦昌下场结局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