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耗尽13省钱粮才够使用( 三 )


明嘉靖年间黄佐编纂的《广东通志》之“民物志”内 , 提到永乐年间采珠事三次 , 头两次就在东莞县 。第一次是永乐四年(1406年)春三月开始 , “东莞军人王保儿告 , 大步海出珠蚌 , 可采为国用” , 到永乐十三年才下诏罢采 , 但第二年又下诏复采 。到了宣德三年(1428年)十一月 , 行在锦衣卫带俸指挥钟法保上奏称 , 他是东莞大步海人 , 熟知滨海的横沙、潭石等处皆有珠池 , 产大珠 , 请求派遣宦官同往开采 。
原在东莞县境 , 今属香港地区的大步海“珠池” , 早在五代十国的南汉(917~971年 , 辖今两广及越南北部)时期便远近闻名 , 经历代滥采 , 到明代资源已近枯竭 。明洪武年间短暂开采 , 又复封禁 。到了永乐朝 , 郑和下西洋急需大量珍珠 , 作为航行至各藩国时分封、赏赐之用 , 曾派重兵把守该珠池 。东莞籍军人屡次献计采珠 , 不排除是以此图为进身之阶 , 或借机中饱私囊 。
永乐四年第一次在东莞采珠 , 与永乐五年郑和二下西洋从广州出发 , 时间上颇为吻合 , 有学者推测两者之间或有直接关联 。因此 , 在郑和下西洋的宏大事业中 , 东莞地方曾扮演的角色 , 实在不可忽视 。二百余年后 , 大明江山已经变色 , 寓居东莞的明朝忠实遗民屈大均 , 在他的笔记名作《广东新语》里 , 详细描述了广州港出海口的万千气象:
“广州海亦有三路 , 分三门 , 而以虎头为大门 。虎头者 , 天地之阳气所从入……海者地之宗 , 故祀南海神于虎头门之阴 。门在广州南 , 大小虎两山相束 , 一石峰当中 , 下有一长石为门限 , 潮汐之所出入 , 东西二洋之所往来 , 以此为咽喉焉 。出虎头咫尺 , 则万里天险 , 与诸番共之 。诸番非表而吾非里也 , 大唐之地止乎此 。”
虎头门 , 也就是赫赫有名的东莞虎门 , 为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 , 外洋船舶进出广州港的必经之地 。屈大均又有一首流传甚广的竹枝词 , 缅怀大明盛世时的“金山珠海、天子南库”:洋船争出是官商 , 十字门开向二洋 。五丝八丝广缎好 , 银钱堆满十三行 。遥想当年 , 郑和使团两度浩浩荡荡由此起航下西洋时 , 坚船巨舰上的万千官兵 , 包括那些刚刚挥别家乡父老的东莞人 , 也必定为生逢盛世而心怀骄傲 , 为即将展开的扬威之旅振奋不已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