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究竟是怎么开公司的?( 二 )


从选手的角度来说,辩论与娱乐也隔着一座大山,锋利的观点,虽然一针见血,但是在日日被舆论关注,行为被无限放大的娱乐圈上,就显现出某种程度的错配。
2016年华人文化集团董事长,CMC资本黎瑞刚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中国的实际环境决定了中国不会出现默多克。笔者斗胆翻译一下,其实能跟随文化娱乐的风向,以及协调艺人与风向的关系,才是文娱公司创业者生存的根基。
换句话说,内容制作对于文娱公司不是壁垒,内容的方向、审美以及长期稳定的商业变现模式才是现今市场最大的护城河。
套用此模型再看马东与米未的行动,一切都有了合理性。《奇葩说》之后,《乐队的夏天》还是一样地红了艺人,不红公司。独立乐队的演出费用水涨船高,但是作为制作方的米未,并未把钞票装进口袋,现实版的成就别人,委屈自己,竞争之下没有岁月静好,赚够吆喝,7年之痒的马东,终于把目标转移到了模式更加清楚的喜剧方向了。
2对喜剧生意“意难平”
似乎是某种宿命,马东从业以来一直想摆脱父亲的光环,从《有话好说》的主持人,到春晚总导演,再到后来的首席内容官,不碰喜剧,从结果上看,好像成了马东的原则。一路的成功,也让他证明了,自己并不只是马季的儿子。但造化弄人,谁能想到,让米未摆脱危机的正是马东试图摆脱的喜剧。
自媒体毒眸采访马东后得出如下的结论:这家公司的喜剧基因似乎很好理解,创始人马东是著名相声演员马季之子,合伙人牟頔曾经是喜剧综艺《喜乐街》的总导演,旗下的签约艺人金靖,大学就与搭档刘胜瑛一起进入了即兴剧团,出道并一炮而红的首秀,是喜剧综艺《今夜百乐门》。
马东究竟是怎么开公司的?】而米未真正强大,不是以上的经验和家学渊源,而是在于抓住了喜剧最大的内核:好笑。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好笑。喜剧大赛包括了素描喜剧、漫才、默剧、独角戏、音乐剧等。翻看豆瓣几万条的评论,其实大部分人并没有在讨论创新、突破形式、共创等话题,说得最多的反而就是这是一个真正好笑的节目。

马东究竟是怎么开公司的?

文章插图

但米未的好笑又有些与众不同,他并没有太多李诞式的冒犯,或者郭德纲式的市井,它关注更多的是简简单单的普通人。细看《一年一度喜剧大会》的内容,从腰部演员的经历,到普通白领的苦恼,从产房到互联网,从脱发到夫妻吵架,这些主题其实正是社会舆论中不易察觉的平凡生活。
当创作者习惯了郭德纲式传统段子,也学会了走在马路上也想歌颂精致上海的李诞式笑料之后,却忽略了夹在中间数目庞大的二三线打工人,他们只能选择仰望或者俯视,却很少能平视自己的生活,《一年一度喜剧大会》就像是普通人生活的镜像。在评论区中,很多人说看得自己稀里哗啦,五味杂陈,欢乐中的感动,正是普通人在节目去偶像化之后,平视自己,找到共鸣的结果,这也许才是这个节目最大的亮点。
当然,之所以说喜剧适合米未,也在于优秀的变现模式,如前文所言,喜剧变现几乎是现在最为成熟的文娱商业模式,无论是郭德纲的相声巡演、笑果文化的小剧场脱口秀、还是开心麻花的梯队演出,几乎都跑通了喜剧变现这条路,同时电影、旗下艺人的广告业务,每一项都利润丰厚,且受众面广,相较于米未之前的知识付费和纯广告收入来得稳定许多。而这一次米未也终于不必为他人做嫁衣,腰部演员对于米未的依赖度,显然要高很多。
同时,相信《奇葩说》七季积累出的谈话类明星打造方式,也可以完美复刻到喜剧人之上,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而对内部来说,喜剧人的管理,更在于作品而非人设,这就大大增加了可控度,之前频频翻车的事件想来会少很多。
3修仙路的关键
如果说,这一次《一年一度喜剧大会》成功之后还有什么隐忧,最明显的就是米未与头部编剧的关系。
虽然舆论大赞此次创作模式,并且第一次把编剧重要性上了台前,但是,名分有了地位却还未可知。
而从行业的角度上来说,喜剧编剧的地位非常尴尬。在自媒体深响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表述,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身兼演员和编剧的铁男曾在采访中说道,纯粹的喜剧编剧几乎是一个不存在的职业,头部有能力的编剧都去做电影或剧集,没有人会为几分钟的喜剧作品坚守在喜剧领域。而不论是头部还是非头部编剧,项目周期长、风险高、创作话语权受掣肘等问题也始终存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