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包拯年薪 高于北宋一个州每年的税收( 二 )
王安石月薪九万超出明朝宰相收入5倍
王安石深得宋神宗赏识 。熙宁二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 。王安石受命危难之时,立志通过改革,“均天下之财,使百姓无贫”,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 。因此,王安石被罢相 。后来,王安石与宋神宗又产生分歧,最终,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 。
在宋时,宰辅去职,或调任,或罢免,或致仕,或去世,只要不是被贬谪的,朝廷都有格外恩典,以示优厚大臣 。王安石便带个外任的职衔,到那地方资禄养老 。那么,曾身为宰相的王安石此时的养老金是怎样的呢?
宋朝的宰相一旦离任,给予这些曾经的国家重臣最通常的赏赐是进官加职 。据《宋史?王安石列传》,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 。”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自礼部侍郎超九转为吏部尚书 。
王安石进的“职”是观文殿大学士 。宋代官制,官、职、差遣分离,“职以待文学之选” 。殿学士指诸殿大学士、学士,包括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保和殿,以及曾置而改名的文明殿、紫宸殿、延康殿、宣和殿等的大学士和学士,都是职名 。
各“殿学士”为宋朝最高级职名 。《宋会要?职官》称,朝廷设此,特用以恩宠离任的宰相和执政,“学士之职,资望极峻,无吏守 。无职掌,惟出入待从备顾问而已” 。《通考?职官考八》说:“观文殿大学士,非曾为宰相不除;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及学士,并以宠辅臣之位者;端明殿学士,惟学士之久次者始除 。”
宰相的进官加职,有一个演变过程,其趋势是越来越丰厚 。《宋史职官志》里列有宋朝各级官职的俸禄 。其中,资政殿大学士的“工资”是:“料钱、衣赐随本官 。”端明殿学士的“工资”为:“贴职钱五十贯,米麦二十石,添支米三石,面五石,万字茶二斤,春、冬绫五匹,绢一十七匹 。罗一匹,冬绵五十两 。”因为王安石的观文殿大学士是诸学士之首、从二品,他所得也比较丰厚,王安石的养老金是:料钱、衣赐随本官 。
衣赐,相当于服装补贴,是俸禄的一部分;宋神宗改革官制,分别阶官和职事官,用阶官定俸禄,阶官的俸禄称为“料钱” 。宋代中、上级官员的待遇一般比较优厚,本官月俸给1/3钱,2/3实物 。外任地方官还配给职田,自三四十顷至一二顷不等 。宋神宗后,一些下台的或势将下台的官员有的还被授予或自请担任宫观官、监岳庙等闲官,坐领“祠禄” 。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官员首次大幅度加薪,仁宗嘉祐年间正式制定“禄令”,宰相、枢密使月俸三百贯,有人据当时每石米价约六七百文到一贯文折算,得出宰相的月薪几近90000元人民币 。
至于林林总总的福利,如禄粟月一百石,春、冬衣共赐绫四十匹、绢六十匹,冬绵一百两,随身傔人的衣粮七十人,每月给薪一千二百束,每年给炭一千六百秤、盐七石 。
有一种说法认为,宋朝宰相的官方收入大约至少是明朝宰相首辅的五倍以上 。据此,宋的宰相离任之后也可有着丰裕的生活 。如王安石辞官后就闲居“半山园”,追求精雅的山水闲情生活过得轻松惬意 。
包拯年薪:高于一个州每年上缴的税收
包拯年薪最高的时候,应该是在临终前,他既是枢密副使,又是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同时还被封为东海郡开国侯,官品和爵位之高仅次于当朝宰相,所以这时候肯定是他一生中拿工资最高的时候 。
包拯“倒坐南衙开封府”时,头上戴有三顶帽子,即龙图阁直学士、尚书省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事 。按宋仁宗嘉佑年间颁布的公务员薪水法规《嘉佑禄令》,包拯作为龙图阁直学士,每年有1656贯的货币收入,还有10匹绫、34匹绢、2匹罗和100两绵的实物收入 。
按《宋史?职官志》,包拯在开封府做第一把手,每月有30石月粮,其中包括15石米、15石麦 。此外每月还有20捆柴禾、40捆干草、1500贯“公使钱” 。
另外,作为外任藩府的高级地方官,朝廷划拨给包拯20顷职田,也就是2000亩耕地,允许他每年收租,并且无需纳粮 。这2000亩耕地按每亩租米一石估算,每年也有2000石米的进项 。再查《嘉佑禄令》,权知开封府事每月还有100贯的添支,每年冬天又发给15秤的木炭 。
总计包拯一年的各项收入:20856贯铜钱、2180石大米、180石小麦、10匹绫、34匹绢、2匹罗、100两绵、15秤木炭、240捆柴禾、480捆干草 。
推荐阅读
- 关于宋朝包拯的传说有哪些是真的?
- 包拯曾弹劾30余名重臣 唾沫星子溅皇帝一脸
- 包公夜审阴间是怎么回事 包拯笑话有什么
- 包拯曾弹劾三十余名重臣 竟然不乏当朝国丈
- 包拯的老婆 带你了解包拯的家庭成员
- 东晋才女谢道韫做了什么竟拯救了整个家族?
- 揭秘包公清廉的底气从何而来 年薪有多高?
- 代表“人民的名义”的包拯 敢和皇上吵架
- 历史上的包拯脸是黑色的吗?额头上的月牙哪来的
- 他拯救了大明朝亡国的危机 却被皇帝处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