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多种非主流称谓的由来

皇帝是“九五至尊”,是上天选中,“君临天下”的骄子 。所以,称呼皇帝当然不能像称呼一般人那样随意 。皇帝的称谓要包含所有的威严和气魄,所有的德性和智慧,要体现出君王所独有的存在感 。那么,究竟要如何称呼皇帝呢?
称呼一般分为自称和他称两类,顾名思义,就是指自己称呼,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称呼 。这些称谓都是有严格要求的,绝对不允许重名,或着民间持有 。且必须要有霸气王者风范,如果遵守祖制那就更好了 。在历史上,帝王的自称有着阶段性的变化 。
三皇五帝之时,所谓的帝、皇就是一些部落的首领,或是部落联盟的盟主,特权色彩并不浓重 。所以那一时期,首领的自称与一般人没有区别,称“我”、“ 吾”、“ 余”、“ 朕” 。根据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着《尔雅·释诂》的解释:“朕,身也 。”可见,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 。
自夏启开始,国家诞生,皇帝作为君主,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普天之下无人敢与皇帝平起平坐,“会当凌绝顶”之后,皇帝对自己的称呼发生了变化,除了保留“朕”外,又出现了“余一人”、“不榖”、“寡人”、“孤”一类的谦称名词,其意乃寡德无助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遂取皇、帝二字之和,称为“皇帝”,并继续沿用“寡人”谦称 。
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 。’”从此,“朕”、“孤”、“寡人”便成了皇帝专用的第一人称名词,其他人不能使用,这样的规制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的覆亡 。
皇帝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除了在皇帝自称上做出了明显的区别,他称更是不能例外 。直呼皇帝的姓名显然是不被允许的,因此,统治阶级规定了一整套关于“他称”的规制,分为生称和死称 。
皇帝还在世时,其他人对皇帝要称“陛下”、“皇帝陛下”、“圣上”、“主上”、“至尊”、“我主”、“吾皇陛下”、“大家”,等等,而皇帝的子、女们称呼皇帝为“父皇” 。
此外,皇帝生前还可以称呼他的尊号和年号 。唐代时,为了神化皇权,皇帝在生前开始使用尊号 。尊号,也称徽号,就是将溢美之词堆积起来,为皇帝歌功颂德 。
例如,好大喜功、爱慕虚荣,彻底断送大唐基业的唐懿宗李漼,就称自己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 。其实,这样的尊号除了美化、神化皇帝外,不具有实际意义 。
至于年号,最初是为了方便纪年而创造的称号 。以前,人们用天干地支纪年,如甲午年,戊戌年,辛酉年,己巳年等 。但是,干支纪年有很明显的缺陷,就是每逢六十年完成一个轮回 。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如果重复的出现甲午年、戊戌年等,会引发混乱,不利于纪年 。因此,自汉武帝起,皇帝开始使用年号,以后每逢新君即位均更改年号,称“改元” 。
【古代皇帝多种非主流称谓的由来】历朝皇帝年号使用时间不等,有数年的,也有达几十年的,一朝之内往往更换几个年号 。明朝与前代不同,皇帝在位时只用一个年号,如朱元璋的年号“洪武”,朱厚熜的年号“嘉靖”、朱由检的年号“崇祯”等 。
到了清代,沿用了明代的规制,除了爱新觉罗·皇太极有后金时的“天命”以及大清后的“崇德”外,其他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如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为“康熙”,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为“乾隆”,等等 。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年号也不再仅仅用来纪年,也可以用来代表皇帝,这一改变通过约定俗成,为人们所接受 。
皇帝去世以后,对其的称呼另有规定 。如果皇帝刚刚去世,新皇帝还未登基,此时称“大行皇帝”,新皇帝称嗣皇帝;论定谥号、庙号以后,则称谥号、庙号 。
谥号,指的是皇帝死后,由继任的皇帝和下臣一起总结其一生的功过,并根据周公的所作的《谥法》,选定一个比较符合其事迹的字为其谥号 。尊上谥号的法则千年以来,变化不大,大致可以分为褒扬、批评和同情三种 。
表扬皇帝功劳的有:经纬天地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布义行刚曰景,柔质慈民曰惠,克定祸乱曰武,功德盛大曰高,如天好生曰仁,绥柔士民曰德;批评的有: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杀戮无辜曰厉 。
表示同情的则有: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 。例如,汉高祖之子刘盈即位后,为人柔弱,国家大事都由吕后决定,基本上沿袭了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政治上比较清明,所以刘盈死后被谥为“惠”,史称汉惠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