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多种非主流称谓的由来( 二 )
此后两朝皇帝当政时,国泰民安,百姓富足,则先后谥为文、景,即汉文帝、汉景帝 。东汉灵帝时,宦官专权,朝政昏乱,但还没有造成太大的动乱,故谥为“灵” 。隋炀帝杨广奢侈荒淫,穷兵黩武,破坏礼仪,遂谥为“炀” 。
此外,如西晋怀帝、愍帝、东晋哀帝,这几位皇帝基本上都是年幼即位,国家大权为大臣所把持,后世为表同情,故谥为“怀”、“愍”、“哀” 。
后来,为了涵盖皇帝一生的作为,谥号越来越长,例如,明太祖朱元璋的谥号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谥号为“承天广运神功圣德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
谥号按每两字断句,连读,记录了此皇帝一生的事迹,最后一个字就是最能代表皇帝一生事迹的字 。如朱元璋、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明、清两朝的开国皇帝,“功德盛大曰高”,故谥号的最后一个字都为“高” 。
庙号,是帝王死后,其后代在宗庙祭祀时追尊一种称号 。根据《辞海》的解释:“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 。始于殷代,其后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庙号 。”也就是说,皇帝死后,在立神牌祭祀供奉他时,要有一个称谓,这就是庙号 。
按规定,各朝第一代皇帝的庙号称“祖”,有太祖、高祖、世祖等,以后则一般称为“宗”,有太宗、世宗、穆宗等 。其实,并非所有的皇帝都能得到“某某祖”或“某某宗”的庙号,商代和汉代的很多皇帝死后,都只有谥号,而没有庙号 。
明代时,第二代皇帝,朱元璋之孙朱允炆,谥号为“恭闵惠皇帝”,但没有庙号 。此外,庙号的规制又有了变化,除了开国皇帝外,其他皇帝的庙号也可称“祖” 。
例如,第三代皇帝朱棣,庙号就为“成祖” 。到了清代以后,同样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除了第一代君王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庙号为“太祖”外,第三代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的庙号为“世祖”,第四代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庙号为“圣祖”,其他的仍为“某某宗” 。
推荐阅读
- 清朝皇帝过年旧俗 与群臣分食不加任何佐料白片肉
- 一介汉将 大元皇帝忽必烈竟管他叫“大哥”?
- 揭秘古代宫廷投毒三大秘法 古代皇家投毒谜案
- 此人一生杀了三个皇帝还被奉为“忠臣”
- 用石油大败突厥骑兵!看石油在古代的妙用
- 明朝皇帝服饰具体介绍 明朝皇帝的衣服有几种?
- 轶事:历史上有个皇帝养了私生子还不敢承认
- 道光皇帝一脚踢死长子后 故宫石狮竟现异样
- 古人更偏爱平胸 揭秘古代丁香乳更受欢迎
- 揭秘中国古代的女囚坐牢就失去贞操的潜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