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陈庆之七千人破北魏五十万的北伐神话

《百家讲坛》(蓝版)2009年第一期刊登的郭灿金先生的《陈庆之:棋枰里走出来的无敌将军》一文(以下简称郭文),余窃以为该文作者过于照搬《资治通鉴》的说法,没有深入考评,致使一些谬误没有纠正过来,反而逾传愈广 。
陈庆之护送元颢,千里挺进,直至攻占了洛阳城,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在此我需要指出的仅仅是陈庆之所面对的对手军队数量的问题 。从《资治通鉴》上的记载来看,陈庆之这一路走来,手头仅仅七千人马,而他所先后面对的敌军军队总数合计多达五十万以上,不可思议的是他则通通加以击败,甚至出现如该文作者所说“以3000人将20万敌军打得人仰马翻”的神话战绩--这乍一看简直是骇人听闻,其实细究一下,谎言不戳自破 。
首先为什么陈庆之能够这么轻易千里杀入洛阳城呢?跟北魏朝廷的轻敌有关 。
当时北魏国内可谓烽烟遍地,各类起义事件层出不穷,就在陈庆之护送着外逃的北魏宗室元颢杀回夺权的同时,山东一带也崛起了一支以邢杲为首人数“逾十万”的起义军 。
要先对付哪个呢?经过廷议之后,北魏朝臣们一致认为元颢(陈庆之)这边“孤弱不足虑(因为才七千人)”,而邢杲那边“众强盛,宜以为先”,只有一个人提出过不同意见,但很快被其他人的声音湮没,结果,北魏朝廷作出决定:先定齐地(即先打邢杲),还师击(元)颢 。
这便是陈庆之得以畅通无阻千里直杀洛阳城的最大原因,魏军主力倾巢而出,朝廷一号人物尔朱荣征讨流民未归(等他回来后便将陈庆之杀回南梁了),二号人物元天穆又出征东边的邢杲,于是主要的精兵猛将全部调出,一路空虚,才给了南边的陈庆之机会,所以在《魏书.元天穆传》里面也记载,元颢(陈庆之)其实是“乘虚陷荥阳” 。
因此,陈庆之北伐奇迹的产生,是建立在对手实力空虚的基础上的 。
但是既然是对手实力空虚,如何出现动辄达到三十万的军队去跟陈庆之交手呢--这源于南朝史书的虚假浮夸 。
我们知道,南北朝是一段特殊的历史,二十四史中光是涉及这段历史的就占了十史之多,总文字容量约占四分之一强 。因为存在南北对立,两边写史的人各自站在己方的立场上,自然要拼命贬低对方而抬高自己了 。
在《梁书》等南朝史书中,浮夸风现象十分严重,即便是郭文中“‘棋’开得胜”一节里陈庆之以2000战胜对手2万的首战,《资治通鉴》采用的正是《梁书》里的数字,但这个数字到了《南史》里面就更加夸张了,并没有记载陈庆之有多少人马,对手那边的兵力居然上升到了十万 。而在对头《魏书》里面,人家干脆连提都没提有过这样一次战斗 。
而最夸张的那一仗即是北伐路上荥阳城外围以“三千破三十几万”的神话战绩(郭文里不知何故写成3000对20万),这个三十几万的数字同样来自《梁书》,到了《南史》里面更可怕,又升级到“三千对四十余万”了,真是: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牛皮随便吹,管他不要脸!
事实上即便是对付一支人数在二十万以上以流民为主的起义军,逼得北魏一号人物尔朱荣也要亲自出动的战斗,北魏也仅仅派得出七万的军队,何以去对付在他们眼中“孤弱不足虑”的陈庆之军,他们动辄派出三十万的大军去征讨?
如果我们详加考辩,就会发现,南朝史书特别是姚察姚思廉父子所著的《梁书》、《陈书》浮夸和弄虚作假现象最严重,这种现象已为清代考据大家赵翼指出,正所谓“有美必书,有恶必为之讳”,比如梁武帝的弟弟临川王萧宏也曾北伐,他率领一支“器械精新,军容甚盛”被对手称作“百数十年所未之有”的强大军队,但结果是“畏魏兵不敢进,军政不和,遂大溃,弃甲投戈,填满山谷,丧失十之八九,此为梁朝第一败衄之事 。(见南史及通鉴)”《廿二史札记.卷九.宋齐梁陈书》,这样一次惨败,在《梁书.萧宏传》里面仅仅记载“征役久,有诏班师,遂退还”,绝无一字言及溃败之迹 。其他的地方,“如郗皇后之妒、徐妃之失德、永兴公主之淫逆,一切不载(《廿二史札记》)”
这类情况,在《梁书》中比比皆是,甚至可以说,这类史书的可信度比那个收受人家金子的魏收所著的《魏书》还要低 。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其实也是二道贩子,第一手的资料只能来自《梁书》、《魏书》这类正史,但是麻烦得很,因为同一件事在两部史书里面的记载可能截然相反,这给司马光们造成了极大的麻烦,所以他们只能一些地方采纳《魏书》等北朝史书的说法,一些地方转而采纳《梁书》等南朝史书的说法,如果不详加考辩,难免产生一些谬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