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资讯|华为全面“下架”赛力斯SF5,下一步会“抛弃”小康吗?

市场资讯|华为全面“下架”赛力斯SF5,下一步会“抛弃”小康吗?
文章图片
图1/5

作者/丁唯一
编辑/李欢欢
“最嫩的一波韭菜” , 当赛力斯SF5疑似被停产后 , 车主们自我调侃道 。
大家发现 , 曾经占据华为门店C位的赛力斯SF5正在退出舞台 , 取而代之的是华为的新品牌AITO推出的新车问界M5 。 有消息称 , 问界M5上市之前 , 华为门店就已经不再接受SF5的订单了 。
赛力斯SF5的首批车主们怎么也没想到 , 这款车刚刚在华为门店销售半年就要被“雪藏” , 自己莫名成了“最后一批车主” , 最让人担心的 , 是车辆后续的维修保养和OTA升级服务会失去保障 。
质疑之声纷至沓来 , 1月5日 , 赛力斯官方发布了《给赛力斯SF5用户的一封信》 , 明确表示赛力斯SF5会继续接受用户订单 , 并及时安排专人跟进协助交付 。
市场资讯|华为全面“下架”赛力斯SF5,下一步会“抛弃”小康吗?
文章图片
图2/5
来源:赛力斯官方
不过 , 在这封信的末尾 , 署名是重庆金康赛力斯汽车销售有限公司 , 并没有华为的身影 。
华为全面“下架”赛力斯SF5
2021年12月23日 , 华为在深圳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新品发布会 , AITO问界M5压轴出场 。 彼时感冒尚未痊愈的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业务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 , 花费了近一个小时介绍这款新车 。
一时间 , AITO的宣发大面积铺开 。
发布会第二天 , AITO的广告牌出现在北京首都机场的通道里 。 随后 , 位于北京东三环的AITO体验店正式开店 , 店内停放着一辆问界M5车型 。 开业当天 , 店内人满为患 。 在其他华为门店 , 问界M5的易拉宝也已经稳居C位——当时展车尚未到店 。
市场资讯|华为全面“下架”赛力斯SF5,下一步会“抛弃”小康吗?
文章图片
图3/5
北京某商场华为门店 来源:未来汽车日报
位于北京五方桥的赛力斯用户体验中心已经换上AITO的招牌 。 华为商城的主页Banner位置 , 毫无疑问也都是问界M5 。
市场资讯|华为全面“下架”赛力斯SF5,下一步会“抛弃”小康吗?
文章图片
图4/5
来源:未来汽车日报
一夜之间 , 华为曾力捧的赛力斯 , 正在从华为的销售渠道全面撤退” 。
目前 , 预订赛力斯SF5的渠道仅有赛力斯APP和赛力斯官方网站 , 未来汽车日报询问华为线下门店得知 , 门店已暂时停止预订赛力斯SF5 。 在华为商城中 , 赛力斯SF5也不见了踪影 。
这引发赛力斯车主的极大不满 , 在他们看来 , “(在华为)下架意味着大幅度贬值” , 毕竟 , 当初大家买这款车 , 大部分人是冲着华为 。 一位赛力斯SF5车主不满道 , “汽车不是电子消费品 , 贬值率是购车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 何况华为手机也没有不到一年就下架 。 ”
除了担心迅速贬值 , 一位华为汽车销售告诉未来汽车日报 , 老车主们最关心的还有售后维修服务 。
对此 , 赛力斯方面表示 , 赛力斯SF5的首任车主 , 除了享有三电系统8年/16万公里质保 , 还将额外享有整车和增程器的终身质保;首任车主4年内换购公司旗下其它车型 , 可以获得1万元的优惠 。
尽管如此 , 仍有车主表示担忧 , 虽然售后渠道有了保障 , 但维修保养价格并不稳定 。 乘联会数据显示 , 2021年全年 , 赛力斯SF5的销量仅为8169辆 。 保有量偏低 , 车主担心零部件供应会跟不上 。 “没听说过供应商长期给只有几千辆存量的车型生产配件 。 ”
在不少车主看来 , 即使并未官宣停产 , 但少了华为门店作为销售渠道 , SF5也和“停产没有区别” 。 这样一来 , “后续的维修保养成本将肉眼可见的涨价” 。
那么 , 华为为何全面“下架”赛力斯SF5?
一位汽车业内人士向未来汽车日报分析 , 赛力斯SF5是由小康研发生产的 , 华为的参与度较低 。 在售卖之初 , 华为给这款车贴上了“华为智选”的标签 , 推荐大家购买 。 现阶段 , 华为门店和华为商城取消了这款车的预订通道 , 并不意味着SF5消失 , 只是华为不再“推荐”了 。
一位销售人员表示 , “停售”SF5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大部分华为门店摆不下第二辆展车 。 与4S店相比 , 华为门店的空间十分有限 , “如果摆放两台车手机还卖不卖了?”
按照规划 , AITO的产品阵容将进一步扩大 。 据余承东透露 , AITO品牌还将推出一款中大型SUV , 问界M5也将推出纯电版车型 , 基于AITO旗下的三款车型 , “2022年华为将挑战30万辆的销售目标 , 这样合作车企一年销售额可达到1000亿元” 。
届时 , 局促的门店空间将成为华为卖车的一大掣肘 。
为了达成目标 , 华为将对现有授权的2000家门店进行改造 。 截至目前 , 具有华为汽车销售、试驾资格的门店约有500家 。
事实上 , 不仅华为的资源向AITO倾斜 , 小康集团也是如此 。
2022年伊始 , 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在元旦致辞中表示:2022年的当务之急要举全赛力斯之力、集团之力确保问界M5的高质量、海量交付 。
在一位汽车业内人士看来 , 不管是华为还是小康 , 将重心转移到问界M5 , “冷处理”赛力斯SF5是一种及时止损 。
目前为止 , 赛力斯SF5的销量并不理想 。 乘联会数据显示 , 2021年4月至12月 , 赛力斯SF5销量分别为129辆、204辆、1097辆、507辆、715辆、1117辆、1926辆、1385辆、1089辆 , 共计8169辆 。
销量不佳 , 或许是华为与小康共同“抛弃”赛力斯SF5的最大原因 。
华为会抛弃小康吗?
那么 , AITO或者说小康能否承载华为年销30万辆的“野心”?
目前 , 销售人员对问界M5的销量比较有信心 。 一位华为汽车销售人员告诉未来汽车日报 , 在展车到店之前 , 当地举办了一场试驾品鉴会 , “当场就定了十几台 , 成交率有七成 。 ”据该工作人员透露 , 问界M5的订单已经超过了8000辆 , “并且全是大定(定金一万元)车主” 。
上述销售人员称 , 参加公司培训时 , 对“赛力斯SF5没什么感觉 , 但看到问界M5的内饰时就很有信心了 。 ”这位销售曾经在传统4S店卖过车 , 他认为问界M5的内饰更能打动消费者 。
此前 , 赛力斯SF5的消费者明确表达过两个最不满意的地方——中控布局和车机 , 问界M5对这两个地方都做了优化 。
市场资讯|华为全面“下架”赛力斯SF5,下一步会“抛弃”小康吗?
文章图片
图5/5
【市场资讯|华为全面“下架”赛力斯SF5,下一步会“抛弃”小康吗?】来源:华为官方
更重要的是 , 从产品力来看 , 问界M5的确比赛力斯SF5更有亮点 , 华为Harmony OS智能座舱便是一大看点 。 余承东在发布会现场这样形容 , Harmony OS智能座舱打破了不同设备之间的信息鸿沟 , 让车辆不再是一座孤岛 , 而是能够与人、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手表等进行无缝衔接的超级终端 。
但仅凭上述进化 , 恐怕还不足以支撑年销30万辆的重任 , 毕竟 , 即便是备受消费者认可的“蔚小理” , 也仅仅是逼近10万年销量大关 。
首先 , 产能便是一块短板 。
据小康集团透露的最新消息 , 问界M5将主要在重庆的两江工厂生产 , 该工厂每小时产能30辆 , 每月产量可达到1.5万辆(双班制) , 粗略计算其年产能约为18万辆 。 这个数字距离华为30万辆的目标相去甚远 。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 为了解决产能不足的问题 , 华为可能会追加投资增加产线或整改产线 。 另据小康股份2020年报显示 , 其位于重庆高新区的三电智能工厂及位于沙坪坝的整车智能工厂正在建设中 。 不过 , 产能情况尚未透露 , 目前也没有消息显示新工厂何时竣工投产 。
品控也是一个大问题 。 未来汽车日报在黑猫投诉【投诉入口】平台上搜索赛力斯SF5发现 , 相关投诉量已经达到135条 。 在相关论坛中 , 赛力斯SF5的车机卡顿、死机、方向盘跑偏等现象成为车主投诉的主要原因 。
除了共性问题 , 还有车主反映赛力斯SF5的前摄像头和右摄像头曾出现故障 , 画面中看不到实时影像;更有车主爆料该车型在行驶中曾发生过骤停 。
不过 , 一位主机厂内部人士告诉未来汽车日报 , 尽管目前小康的品控做得不尽如人意 , 但是华为再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的几率不大 , 原因是“两家(不同公司的)工厂无法保证质量的一致性” 。
另一方面 , 目前华为在汽车领域分为2C和2B两条业务线 , 分别由华为智选和HI两种模式承载 。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 , 现阶段 , 华为只有将AITO的车型做好 , 让消费者认可问界M5 , 才能推动更多车企和华为合作 。
据双方透露的消息来看 , 小康负责AITO品牌的研发、制造、交付、服务以及创造全生命周期的用户体验;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品控和渠道销售 。
一位金康科技中心的员工告诉未来汽车日报 , 相比赛力斯SF5 , 华为在AITO品牌的参与度更深了 。 金康赛力斯科技中心常务副总经理、产品线总经理周林在接受采访时透露 , 从2021年3月起 , 华为的团队逐渐渗透于小康 , 包括研发团队在内 , 目前人数已达到四五百人 。
与此同时 , 余承东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 , 小康也一再重申自己“不是代工厂” , 过去不是 , 现在不是 , 未来也不是 。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 , 在华为与小康的合作中 , 虽然小康的话语权较小 , 但从根本上来说 , AITO品牌属于小康 。 “(AITO)未来更像是‘荣耀’ , 虽然不是华为的 , 但大家会认为(AITO的)车就是华为的车 。 ”(来源:未来汽车日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