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国产机器人成长快速“堵点”待解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 是实现工业生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装备 , 其研发、制造、应用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
《经济参考报》采访人员近日采访了解到 , “十三五”时期以来 , 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 产业集群逐渐崛起 , 产业赋能不断深入 , 成为实现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 。
尽管我国机器人产业现已拥有完整产业链 , 但产、销、用环节仍存在一些卡点 。 例如部分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国产机器人市场开拓困难、中小企业“买不起”“不会用”等 。 受访专家建议 , 坚持机器人全产业链发展 , 加快解决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 , 推动“政产学研用”精准配合 , 综合施策形成机器人产、销、用“通路” , 推动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 。
由“点”到“链” 产业发展持续向好
在芜湖市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采访人员看到应用于不同行业的机器人正在施展“十八般武艺”:智能喷涂机器人可以根据家具形状调整喷涂轨迹;柔性焊接机器人能灵活移动 , 精准抵达焊缝 。 “得益于制造业‘机器换人’需求旺盛以及‘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产业拉动 , 2021年公司机器人业务增长较快 。 ”埃夫特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 2021年仅在光伏行业就卖出1000多台机器人 。
近年来 , 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 据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装备工业处处长施力介绍 , “十三五”期间 , 安徽省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33% 。 2020年 , 安徽省工业机器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80亿元 , 同比增长9% , 全年推广应用6100余台工业机器人 。
安徽机器人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 是中国机器人产业持续向好的缩影 。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5个部门印发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 “十三五”以来 , 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 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 。 2020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246台/万人 , 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2倍 。 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仓储物流、教育娱乐、清洁服务、安防、巡检、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 。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 ,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 , 2020年装机量占全球总量的44% 。
与此同时 , 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逐渐崛起 。 业内人士表示 , 我国机器人技术水平和产业链完整度在持续提升 , 运动控制、高性能伺服驱动、高精密减速器等关键技术和部件加快突破 , 整机功能和性能显著增强 。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虽起步较晚 , 但呈现出由“点”到“链”、高速发展态势 。 以埃夫特为例 , 该公司2007年由奇瑞汽车孵化而来 , 当年芜湖市只有这一家机器人公司 。 如今 , 芜湖的机器人产业园已经有100多家上下游企业 , 形成了全产业链发展态势 。
据统计 , 截至2021年11月 , 安徽省已有年均营收1000万元以上的机器人企业360余家 。 “芜(湖)马(鞍山)合(肥)”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
除“芜马合”外 , 全国已形成深圳、上海、南京、苏州等多个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 , 实现关键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示范应用全产业链发展 。
产业赋能也在不断深入 。 作为新兴技术的重要载体和现代产业的关键装备 , 机器人产业引领产业数字化发展、智能化升级 , 不断孕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智能机器人分会秘书长赵勇说 , 工业机器人既是工业产品 , 又是集机械、电子、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技术于一体的智能装备 , 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需的“生产资料” 。
工业机器人的运用 , 有助于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 据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数据 , 2021年前11个月 , 安徽省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8500台 , 培育省级智能工厂41家、绿色工厂60家、数字化车间227个;新能源汽车生产17万辆、同比增长1.5倍 , 居全国第四位 。
【机器人|国产机器人成长快速“堵点”待解】受访企业家、业内专家认为 ,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 工业机器人产业是实现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 , 已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期 。
产业链供应链多环节存在堵点
尽管创新引擎不断加速 ,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 , 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弱 ,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仍然面临技术积累不足、高端供给缺乏、市场推广受阻等隐忧 。
高端供给缺乏、部分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 , 是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 据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等机构发布的《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年)》 , 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市场主要被日本、欧美企业占据 , 如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等 。 在软件方面 , 国产品牌在稳定性、响应速度、易用性等方面与国外先进产品也还有一定差距 。
芜湖藦卡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涛说 , 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毛利率高于本体和系统集成 , 单做机器人本体毛利率一般为20%到30% , 但核心零部件的利润率能达到40%以上 , 部分减速器甚至能达到70%以上 。 发展核心零部件至关重要 , 否则不管机器人市场体量多大 , 我国将始终是外国企业的卖场 。 此外 , 核心零部件市场被国外垄断可能带来成本上升、交货周期长甚至断供风险 , 威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
芜湖固高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晓东表示 , 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和应用经验的积累 , 国产控制器已实现较大突破 , 但大部分国产控制器所用芯片主要依赖进口 。 由于目前国产工业机器人出货量相对较小 , 国内芯片企业投入工业机器人芯片研发、生产的意愿不强 。 未来 , 芯片在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上应用将更为普遍 。
此外 , 国内机器人企业还面临市场推广困难 , “卖不掉”“买不起”“不会用”等问题并存 。 “十几年来国产机器人的崛起冲击了外企的垄断地位 , 拉低了产品价格 。 但在价格相近时 , 国内企业会优先选用外企机器人产品 , 国内机器人企业的产品卖不掉 。 ”资深从业者许建星说 。
国内机器人企业在与国外机器人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 主要表现在品牌弱势和技术积累弱势 。 国内机器人企业大部分起步较晚 , 而外国机器人公司在中国市场布局多年 , 相关机器人的用户企业已经习惯使用国外品牌 , 特别是使用量大、对设备品质要求最高的汽车制造和3C电子行业 。
许建星表示 , 机器人只有在具体场景中应用才能升级工艺包 , 积累技术经验 。 国外机器人企业由于几十年的技术积累 , 拥有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 。 若我国机器人企业长期失去市场和应用机会 , 会阻碍技术积累 , 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进一步拉大 。
一方面是“卖不掉” , 另一方面 , 部分中小微企业却“买不起”工业机器人 。 首先是投资门槛高 。 工业机器人往往以系统集成而不是单台出售 , 中小企业若想升级生产线需要较大投入 , 缺乏投资动力 。 其次是操作门槛高 。 当前市场上缺乏机器人编程、维护等方面的相关技术人才 , 聘用成本也高 , 甚至出现“买了机器人不会用”的现象 。
自动化是制造业的必然选择 , 也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前提 。 “卖不掉”“买不起”“不会用”等问题将阻碍我国机器人企业向高端产品进军 , 也不利于中小微企业迈向智能制造 。
综合施策形成产、销、用“通路”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指出 , 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 , 是我国机器人产业自立自强、换代跨越的战略机遇期 。 必须抢抓机遇 , 直面挑战 , 加快解决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 , 推动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 。
埃夫特有关负责人建议 , 可以通过“政产学研用”配合以及海外技术并购 , 先解决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有没有”问题 , 再一步解决“优不优”问题 。 此外 , 建议扶持国内核心零部件领域优质企业 , 实现重点突破 。
罗涛说 , 当前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有率太低 , 仅靠自身力量很难壮大 , 建议有关部门出台政策 , 首先是鼓励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上市公司使用国产机器人 , 发挥示范作用 , 给国产机器人技术积累的机会 。 其次 , 在扶持国内机器人企业时要有针对性、系统性 , 不能唯规模论 , 而是要看企业的研发能力以及对于补链强链的作用 , 如此才能提高我国工业机器人整体市场竞争力 。
“要始终坚持机器人全产业链发展 , 不断加大政策供给力度 。 ”施力说 , 安徽省出台《安徽省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7年)》等政策 , 并真金白银支持机器人项目建设 ,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累计支持各类机器人重点项目746个 , 下达补助资金2.51亿元 。
采访人员在调研中发现 , 对于中小微企业“买不起”“不会用”问题 , 地方政府、企业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是国内大型家具生产集聚区 , 埃夫特与当地有关部门、企业共建“智能共享喷涂工厂” , 以来料加工方式 , 为当地多家中小微企业完成家具喷漆工序 。 这种“共享工厂”和“共享机器人”模式 , 为中小微企业省去了设备投入、人力投入 , 也有助于区域总体产能优化 。
除政策扶持和商业模式创新外 , 还可以通过技术改进让机器人“更好用” 。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 ,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 , 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 。 赵勇表示 , 要抢占科技竞争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 推动机器人技术普及化、通用化 。 工业机器人要从“机器代人”走向人工智能 , 着力提高灵活性和易用性 。 □采访人员 刘菁 胡锐 马姝瑞 合肥报道
推荐阅读
- 过程|冬奥水下火炬传递机器人有颗“河工芯”
- 技术|水下火炬传递机器人有颗“河工芯”
- IT|国产压雪车显身手 在冬奥赛场做出“雪拉面”
- 机器人|梅卡曼德机器人创始人兼 CEO 邵天兰:“AI+机器人” 的时代,智能制造路线与实践
- 智能化|成都智造!成都市一医院“机器人护士”上岗 年配液量近200万袋
- 机器人|科技元素融于冬奥
- 硬件|Q5D正在使用机器人在制造过程中实现电子布线的自动化
- 大幕|国产机器人总动员,大幕已拉开
- 器材|国产相机回顾:最后一搏俞铁阶,被国人期待的神龙咋没“神”起来
- IT|Elroy Air推出机器人Chaparral送货无人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