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小米抢跑、华为迟到,智能全家桶没一个能打

全家|小米抢跑、华为迟到,智能全家桶没一个能打
文章图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亿欧网” , 作者: 钱漪 , 编辑:常亮 , 铅笔道经授权发布 。

“手里拿iphone 13、家里配米家智能灯具、净化器、晾衣架 , 为了体验华为鸿蒙 , 又下单了搭载HarmonyOS 2的美的蒸烤炉和海尔冰箱 。 ”网友理查自嘲 , “我对智能电子产品 , 毫无忠诚度可言 。 ”
为追求产品连接和使用的优质体验 , 使用同品牌同生态的产品 , 更能获取丝滑流畅的交互感受——数码爱好者称之为“入坑全家桶” 。 相对专注手机、平板、电脑的苹果 , 市面上对于小米和华为在多元场景打造系统生态有更高的期待 。 “小米和华为的全家桶才是真正的全家桶 , 苹果只能叫‘办公桶’或者‘移动设备全家桶’ 。 ”理查直言 。
诚然 , 在全场景智能领域 , 摆在国内消费者面前的智能家居生态主流选项 , 只有小米和华为 。 两位顶尖玩家的交战地带 , 从智能手机单一领域延伸到了智能硬件全方位AIoT生态后 , 小米和华为面对正在到来的全屋智能战事 , 谁的赢面更大?谁更为焦虑?
“遥遥领先”的小米
2013年 , 小米成立生态链业务 , 率先抛出“万物皆可OTA”的理念 , 以“丰富产品品类”为导向 , 开始了构建小米生态壁垒之路 。
当时 , 小米深知自己的短板和长处:如果用性价比逻辑去做硬件研发和老牌大厂“硬碰硬” , 显然并不聪明;把软件和生态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才是正途——围绕智慧家庭场景 , 从小型电器切入 , 逐步延伸至生活用品 , 将市场资源整合到小米生态之中 。
雷军反复重申的“小米要永远坚持高性价比、高品质的道路 , 低毛利才能逼自己追求效率 , 才能保持公司的战斗力”理念贯穿孵化小米生态链这件事上 。
小米在挑选生态链品类和企业时 , 同样遵循效率逻辑 。
峰瑞资本执行董事黄海认为 , 小米看中的潜力投资方向 , 大都是“没有明显的领先者 , 市场分散 , 杂牌多但大牌贵”的“蚂蚁市场” 。 小米从中挑选精品企业投资并介入生产 , 重视工业设计和质量控制 , 集中有限的研发、生产、营销资源用在单个产品上 , 以培育“爆款” 。
具备IoT平台 , 拥有手机领域的号召力 , 小米吸引了足够多的科技创业公司加入生态链 。
小米不仅以“投资+介入生产”模式深度参与小米生态链企业的成长 , 还主导产品定义和供应链管理 , 让后者享受小米的品牌红利、渠道红利、用户红利和海外市场红利 , 倾力帮助其从初创公司快速生长为中型企业 。
事实证明 , 这套打法卓有成效 , 小米生态链规模迅速扩大 。 截至2021年底 , 小米生态链企业已有超过300家 , 贡献销售收入300亿 , 其中有4家已经上市 。
“智慧家庭”概念深入人心 , 强势的小米硬件生态成为大多数用户搭建全屋智能的唯一选择 , 小米看似“遥遥领先”了 。
华为来迟了吗
华为布局智能家居生态 , 相比捷足先登的小米 , 可谓姗姗来迟 。
2015年年底 , 华为正式瞄准智能家居场景并发布HiLink战略宣布入局 , 彼时小米已经在该领域深耕两年有余 。
2019年初 , 华为发布“1+8+N”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1”代表手机 , “8”代表平板、PC、VR设备、可穿戴设备、智慧屏、智慧音频、智能音响、车机;“N”代表泛IoT设备 。 华为在研发智能单品的同时 , 推进全场景智慧化战略 , 业务围绕“智慧办公、运动健康、智能家居、智慧出行和影音娱乐”五大生活场景 。
同时期 , 小米生态链以智能手机、智能音箱和智能电视为核心的产品矩阵已初步形成 , 截至2019年6月 , 智能设备连接数量接近2亿台 。
华为的战略是搭建底层平台和积累底层能力 , 一以贯之 。
华为HiLink协议能使不同品牌的智能设备互联互通 , 让不同厂家的设备充分实现信息共享 。 华为通过开放的HiLink平台连接越来越多的生态合作伙伴 , 吸纳更多兼容产品加入 , 以快速覆盖成熟产品类别 。
由此 , 华为的AIoT联盟日益繁荣 。 据披露 , 华为目前与海尔、美的、格力、飞利浦、东芝、佳能等全球600多个家电品牌建立合作 。 2020年 , 美的、老板、九阳等品牌搭载鸿蒙OS的智能电器产品也陆续上市 。
前装市场的抢先“预埋” , 则是华为早于小米的深谋远虑 。 为应对单品智能到全屋智能的阶段转换 , 华为针对性地布局“All in One全屋智能解决方案” , 作为“智慧化家庭基础设施前装建设方案” 。
为此 , 华为联合了中海地产、招商地产、中粮地产、绿地、万科、碧桂园等地产企业 , 以及居然之家、欧派等家装企业 。 2020年 , 多个全屋智能落地样板间开放 。
为吸引成熟品牌和传统企业加入华为生态 , 华为“定义硬件”的底层软件能力以及协同软硬件统一的技术积累 , 最具说服力 。
在操作层面 , 鸿蒙OS实现手机与智能家居之间的底层系统互联 , 交互连接也颇为“优雅”:用户仅需用手机“碰一碰”即可快速连接设备 , 家电工作状态随即可视;同时 , 设备能够主动推送运行情况及耗材余量 。
同一灵魂 , 不同形态
当人类进入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 智能硬件设备极大概率将从“技术多元”向“标准统一”发展 。 实现多设备统一的最终画面 , 或许便是——“同一灵魂 , 不同形态” 。
实际上 , 市面上多数智能产品生态 , 仅停留在收发指令和控制阶段 , 技术门槛不高 , 只需给产品加上WiFi模块开关即可实现 。 然而 , 串联多个接收并执行命令的智能单品 , 不足以满足“智能系统”的期待 , 小米也不例外 。
因此 , 厂商们都开始加紧优化系统 , 着手生态布局 。
此时 , 不尽人意的小米生态交互设计 , 显得尤为“不思进取” , 众多米粉倒戈别家产品的现象也已见怪不怪 。 “小米一大堆独立的APP , 导致割裂的用户体验 , 反而把小米产品之间的生态沟壑越拉越大 。 ”资深米粉SeeOne坦言 , 用“可惜”二字都远不足以描述他的失望 。
对手林立 , 小米在泛IoT领域继续高歌猛进的空间日益逼仄 。 去年以来 , 小米生态链销售增速刹车 , MIUI风评沦陷 , 现在的小米似乎并不像过去那样“一骑绝尘”了 。 在SeeOne看来 , 小米应该意识到 , 打磨软硬件合一的产品更具长远意义 , 如果急于求成 , 将功能看似炫酷、实则满目bug的半成品推向市场 , 等同把用户拱手让人 。
【全家|小米抢跑、华为迟到,智能全家桶没一个能打】对小米来说 , 市场挑战颇为严峻 , 黄海表示 , “小米智慧小家电的产品定位 , 以及性价比模式的成功 , 时代因素不可忽视 。 ”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 , 用户开始转变消费习惯;智能单品仅有性价比 , 或将难以说服中国消费者 。
过去以智能单品为主流的市场 , 成就了小米的辉煌 。 全屋智能阶段的故事或将是另一套剧本:从底层技术来看 , 华为凭借物联网底层架构已占得“万物互联”的先机 。
如其企业愿景所述:华为致力于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 , 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让消费者在家居、出行、办公、影音娱乐、运动健康等全场景获得极致个性化智慧体验 。
华为的布局已经可以隐约窥见这种影子:未来有望大规模落地的鸿蒙OS , 其分布式技术能够帮助IoT硬件设备厂商实现“产品即服务” ,有效赋能IoT硬件升级 , 大大提升现有产品附加值 。
等到鸿蒙成熟时 , 其系统性能与协同表现将尤为值得期待 。
尾声
一边是华为囿于众所周知的困局中 , 一边是小米的生态壁垒日渐式微 , 拥趸们难免心情复杂 , 但也不至于沮丧:
即便如此 , 华为仍然代表中国最先进的自主研发技术;小米仍拥有中国最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 二者都属于助推中国产业崛起的民族企业 。 哪怕暂时处于低谷乃至步履维艰 , 如果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 总会到达顶峰 。
这次 , 我希望华为和小米都能登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