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暴动 中国人不愿提及的一次暴乱
双十暴动发生于1956年10月10日,双十暴动酿成约60人丧生,逾300人受伤,是香港史上死亡人数最高的骚乱暴动事件 。双十暴动的背后主使是谁?这次双十暴动的真正目的何在?
1949年,中国政权易手后,大量原来倾向国民党之人员移居香港 。每年10月10日时值“中华民国国庆”(又称“双十节”),他们聚居的地方皆会挂上大量“中华民国国旗”,数量甚多,旗海飘扬 。
1956年10月3日,市政卫生局徙置事务委员会举行内部会议,规定不得在徙置区的楼宇墙壁张贴旗帜或装饰物,但不反对悬挂旗帜 。10月10日上午9时,两名徙置事务处职员撕去张贴在李郑屋徙置区G座6楼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并于10时30分拆除悬挂大厦外墙的大型“双十”徽牌 。居民发现后,数百名群众于上午11时包围徙置区办事处,两名职员一度重贴旗帜以平息事态,奉召到场的警员在劝阻民众后离开 。未几,人群再次聚集,到下午1点左右已达2000人,示威者其后向警方提出三项要求,包括要求香港当局政府送出一串十万头的鞭炮;在大厦外墙悬挂孙中山及蒋介石的画像及“中华民国国旗”;徙置区职员登报道歉,并向孙中山及蒋介石的画像下跪叩头认错 。示威者的要求未获当局答应,并且与警员对峙 。
下午2时,由助理警务处长率领的60人防暴队奉召到场低调的戒备 。直到2时25分左右,两名徙置处职员离开办公室时被追打,示威者不满警员出手营救,于是从附近的士多取出汽水樽,向警员投掷 。防暴队于是施放四枚催泪弹,驱散群众 。至2时30分,四队约360人的防暴队抵达现场支援,其中一队防暴队正处理大楼传出的火烟时,被示威者从两座两座徙置楼宇之骑楼上抛掷石头,于是再发射三枚摧泪弹 。警员其后发现示威者将徙置区办公室抢掠一空,大批家私及档案被纵火焚烧 。直到下午3时30分,警方认为骚乱大致平息,两队防暴警察在现场戒备,青山道重开 。
然而,傍晚6时30分左右,示威者再度集结,以粗言秽语辱骂警察 。示威者于傍晚7时展示大型的“中华民国国旗”,并开始强行冲击警察的防线,不时向警员掷石 。
晚上8时10分,防暴队再次施放催泪弹驱散群众,但群众在青山道及东京街交界再次聚集,试图扩大骚乱的范围 。正当李郑屋徙置区的骚乱正遂步平息之际,一群由黑社会十四K及和安乐的黑帮成员携带国民党旗,在晚上10时率众由石硖尾徙置区出发,并在大埔道及青山道交汇处集结,向车辆掷石,袭击附近的嘉顿厂房 。警方其后封闭多条道路,禁止新界及九龙南部的车辆直往骚乱地区,并调派五支防暴队在场驱散群众,政治部探员亦到场进行调查 。由于抗议群众四处集结分散,使得主要以警棍及摧泪烟作为武器的防暴队难以应付 。
此时,两部奉召前往青山道的消防车驶进大埔道及青山道交汇处时,被掷石袭击,其中一辆的司机头部受伤,消防车失控撞上行人路,酿成2死及多人受伤 。到场拯救的救护车被抗议群众围攻,随后到场的一辆陆军救护车的司机被硬物击中,失控撞上已失事的消防车 。前往现场视察的副消防局长所乘坐的吉普车,驶至大埔道与南昌街交界附近,被截停推翻并纵火焚烧 。警方随后增援至11队防暴队现场,但骚乱已经蔓延至长沙湾及旺角一带,暴徒于凌晨试图冲击位于旺角道的旺角警署,骚乱一直蔓延到柯士甸道,抗议群众化整为零的捣毁劫掠,更冲击左派工会及学校,一直持续到凌晨5点才回复平静 。
双十暴动中,10月11日下午4时30分左右,50多名女工集结在宝星纱厂外,高唱《反攻大陆》及《几时回家乡》等歌曲 。该厂宿舍曾于10月9日发生拆旗事件,该厂主管曾经命令右派工人移除宿舍内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右派工人认为厂方干涉他们庆祝“中华民国国庆”,于是在10月10日至11日在华兴学校举行会议决定通过暴力解决 。10月11日晚上,暴徒先后冲击会德丰纱厂、东南纱厂、宝星二厂及南海纱厂,要求厂方挂上“中华民国国旗”、开除左派工人、承认右派工会、日后雇请员工要得到右派工会同意等 。暴徒又到工联会工人医疗所、纺织染工会福利部及丝织工会福利部所在的木绵下村,以及位于海坝村的搪瓷工会荃湾分会,在上述左派机构大肆抢掠纵火,殴打职员,一名工人医疗所的助理护士遭到轮奸 。
最后,双十暴动在11月14日平息,总共最少造成60人死亡,300人受伤,超过1000人被捕,当中部份人被逮捕释出境后选择前往台湾 。
【双十暴动 中国人不愿提及的一次暴乱】
推荐阅读
- 福布斯评选世界第一首富 竟不是盖茨而是中国人
- 中国人的传统主食面条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
- 中国人在3000多年时间里 为何一天只吃两顿饭
- 日本关东军被国民党煽动暴动 致1800人被歼灭
- 嘉靖“倭寇”实为中国人 在东南沿海得到民间支持
- 古代中国人走路行车为何靠左 为了保护长辈
- 揭秘:中国人为何喜欢把情人节当成“出轨节?
- 中国人为何2000年来一直自称汉人而不称唐人?
- 折扇并非中国人发明?折扇是由哪个国家发明的
- 交通黄灯是中国人倡议的 最早用驾照的人在法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