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另一面 胡雪岩帮他筹集军费( 三 )


就是左宗棠,也觉得胡雪岩此次借款利息过重 。光绪五年(1880),他重提此事,对胡雪岩说,月息一分二厘五毫,未免过重,尤其是让汇丰银行这样的洋商赚去了,“旁人亦为眼热矣” 。
左宗棠借款,其实全是为了新疆用兵,自己并未染指分毫 。而为了借款,除了遭受国内的非议之外,一生耿介、绝少服人的左宗棠还得无奈地向资本低头——1876年借那笔500万两银子时,由于中英两国正就云南“马嘉理事件”进行交涉,左宗棠本不想向英国借款,但最终,这500万两,还是向汇丰银行借定,而且还支付了每月一分二厘五毫、每年一分五厘的高额利息 。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另一面 胡雪岩帮他筹集军费】胡雪岩帮借款1700万两
如前文所说,左宗棠用兵新疆所花费的钱,主要来自各省协饷,而位居第二的,则是胡雪岩的借款 。这六年间,胡雪岩为左宗棠所借的款项就达1710万两,在左宗棠这六年所收6018.3万两银中占28.4% 。考虑到各省关协饷经常迟解、胡雪岩所借银两往往在最危急时刻送到的事实,胡雪岩的借款更显意义重大 。
这些贷款的贷款模式是“预支各地协饷作抵押” 。左宗棠第一次让胡雪岩帮忙借洋款,是在同治六年(1867) 。当时,左宗棠以陕甘总督身份进兵陕甘以平定西捻军和当地回乱,兵马大约为1.2万人 。左宗棠军西征之饷,主要由浙江、福建、广东以及各海关支援 。由于各省协饷迟迟未到,1867年4月,左宗棠奏准朝廷,以各省协饷作抵押,由胡雪岩帮忙借洋款120万两以济军饷 。
这次借款也基本确立了左宗棠借洋款的模式,那就是“化零为整”,预支各省协饷,以此作为抵押向洋商借款,再“化整为零”日后由各省从协饷中扣还 。
光绪元年(1875)奉命进兵新疆,左宗棠对胡雪岩和洋款的倚赖更重 。
按照左宗棠的统计,西征新疆将士马步130余营,每年需要实饷600余万两 。此外,由于甘肃、新疆无力承担这些士兵的口粮,需要从关内或内蒙古一带转运,仅此每年运费至少需银200多万两,“通计一年出款共需实银八百数十万两” 。
清廷本来安排各省、关给陕甘的协饷总数也不少——包括西征军军饷在内,有820多万两 。这其中,除去给陕西协饷等96万两外,归左宗棠大营支配的,还剩700多万两 。如果这些协饷能够及时拨运,西征军饷应该还能勉强对付 。但从同治七年(1868)左宗棠用兵陕甘开始,各省每年实际送来的协饷只有500多万两,还经常迟迟不送来 。此后,拖欠越来越多,截至光绪元年(1875)十月,“增欠至二千七百四十余万两” 。
如此,左宗棠只能借款 。
1874年11月12日,左宗棠奏请借洋款300万两 。当时,陕甘刚刚平定 。左宗棠借此款,本来是想用于西征军善后的 。清廷旧制,边疆统兵大将历来只用“丰镐旧家”即满洲旗人 。而此时,由于最钟爱的大儿子孝威刚去世不久,左宗棠万念俱灰,已想引退 。没承想,款借到运来时,左宗棠已被授予督办新疆军务之命 。因此,这300万两也可以算作左宗棠进兵新疆的借款 。
此后,左宗棠又通过胡雪岩先后三次借款:光绪二年(1875)500万两,光绪四年(1876)350万两(其中洋款175万两),光绪七年(1881)400万两(为护理陕甘总督杨昌、督办新疆军务刘锦棠所借) 。
就在筹划第四笔400万两借款时,左宗棠还有过托胡雪岩试探向德国银行借款两三千万两的想法 。
个中原因,是左宗棠此时听说俄国人举债5200万两,准备在东北和西北两面与中国交战,以逼迫中国割让伊犁 。为对付俄国,左宗棠计划一次性向德国泰来洋行借款两三千万两,并去信让胡雪岩帮着筹划 。
不过,此番借款数额实在太大,毕竟当时清廷一年的全部收入也就是七八千万两 。为稳妥起见,此事左宗棠并没有立即奏报朝廷 。他对胡雪岩说,等到了京城,与军机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商量后再上奏 。1881年2月22,左宗棠抵京城 。2月24日,就在慈禧召见左宗棠这一天,由于曾纪泽的成功交涉,中俄签署协议,俄罗斯同意归还伊犁,中俄免去一战,要胡雪岩借款两三千万两之举,也就不再提起 。
从同治十二年(1874)到光绪六年(1881)的七年多时间里,左宗棠共向华商借款846万两,向洋商借款1375万两,总计借款2221万两,其中胡雪岩经手所借的,为1710万两 。由于利息高,仅向洋商借的1375万两,截至1882年还本833.3万两,就付利息395.2万多两,利息竟占已还本款的47.43% 。
但可以说,这些借款对左宗棠能够成功收复和稳定新疆局势起到重要作用 。而与保全新疆这166万平方公里国内面积相比,这点利息应该说付得很值 。由于两次借款被外界批评利息高,1881年为杨昌、刘锦棠所借的400万两,每月利息就降为八厘多,年息九厘七毫五丝,低了不少 。而且,由于清廷财政拮据,在当时借款颇为常见,除前文所说的沈葆桢曾借款600万两外,直隶总督李鸿章就曾奏请两三千万两以建北洋水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