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史上的“中兴” 最后一次中兴止于甲午战争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 , 既有开国之君 , 也常常有中兴之主 。何谓“中兴”?一般来说 , 指的是中途振兴 。《诗·大雅·烝民序》:“任贤使能 , 周室中兴焉 。”这说的是周王室靠了选拔、任用人才 , 从而重新振兴起来 。南宋人王观国在其《学林·中兴》中 , 有更为详细的解释:“中兴者 , 在一世之间 , 因王道衰而有能复兴者 , 斯谓之中兴 。”那么 , 究竟都有哪些中兴之主呢?且待笔者一一道来 。
周朝:宣王中兴
周宣王继位之时 , 经历了周厉王统治下的西周王朝 , 正吏治败坏、百姓离散 , 周宣王于是下令修复公室、广进谏言、安顿百姓、修缮武器;兴畋狩礼乐 , 法文、武、成、康之遗风 , 并及时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 , 陆续发动对周边部族的战争 , 使衰落的周王室权威得到恢复 , 诸侯又重新朝见天子 , 四夷咸服 , 史称“宣王中兴” 。
西汉:昭宣中兴
汉武帝末年 , 由于长时期的兴师暴众和严刑峻法 ,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 农民起义不断 。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 , 汉武帝于终前两年下道《轮台罪己诏》 , 宣布:“当今务在禁苛暴 , 止擅赋 , 力本农” , 表示与民更始 , 发展生产 , 与民休息 。
汉武帝驾崩后 , 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相继当政 , 西汉历史进入昭宣时期 。昭宣二帝在位时 , 着重休养生息 , 汉武帝在位时严重损耗的国力得以恢复 。刘向评论汉宣帝时称赞他“政教明 , 法令行 , 边境安 , 四夷亲 , 单于款塞 , 天下殷富 , 百姓康乐 , 其治过于太宗(汉文帝)之时” 。对昭宣二帝在位时的治绩 , 史称“昭宣中兴” 。
东汉:光武中兴
【盘点史上的“中兴” 最后一次中兴止于甲午战争】王莽篡汉 , 西汉结束 , 改国号为新 。后王莽改制失败 , 导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最终肢解新莽政权 , 汉景帝后裔刘秀趁机恢复汉朝 , 国号仍为汉 , 史称东汉 , 刘秀即光武帝 。新莽天凤四年(17年)起到东汉建武前期 , 因战争而受到严重破坏的农业、手工业 , 他在位期间 , 都得以恢复和发展 。在光武帝的苦心经营之下 , 东汉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 王夫之认为:“三代而下 , 取天下者 , 唯光武独焉” , 史称“光武中兴” 。
唐朝:元和中兴
唐朝中期以后 , 国势衰落 , 出现藩镇割据的问题 , 部分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 , 自成一国 , 影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削弱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其中 , 特别以河朔三镇最为跋扈 。唐德宗在位时 , 有鉴于中央兵力不足 , 故对藩镇采取姑息政策 , 但流弊渐生 。唐宪宗李纯即位后 , 决心“以法度裁制藩镇” , 便着意用兵对付强藩 , 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又归中央政府管辖 , 唐王朝复归于统一 , 史称“元和中兴” 。
唐朝:大中中兴
唐宣宗李忱勤于政事 , 孜孜求治 。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 。他重新整顿吏治 , 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 。除郑、李之外 , 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百官全部昭雪 。他也曾经想根除宦官 , 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 , 未能有所行动 。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 , 注重人才选拔 , 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 百姓日渐富裕 , 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 , 史称“大中之治” 。历史给予了李忱很高的评价:“宣宗明察沉断 , 用法无私 , 从谏如流 , 重惜官赏 , 恭谨节俭 , 惠爱民物 。故大中之政 , 讫于唐亡 , 人思咏之 , 谓之‘小太宗’!”
宋朝:乾淳之治
宋孝宗赵昚在位期间 ,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 宋朝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 , 孝宗平反岳飞冤狱 , 起用主战派人士 , 锐意收复中原 。在内政上 , 孝宗积极整顿吏治 , 裁汰冗官 , 惩治贪污 , 加强集权 , 重视农业生产 。总体说来 , 宋朝的内政形势有所改观 。宋孝宗专心理政 , 百姓富裕 , 五谷丰登 , 太平安乐 , 史称“乾淳之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