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人,能成为元宇宙的“船票”吗?( 二 )


“现在大家出的形象 , 基本都是静态的 , 即使有一些动态都也按照传统CG特效电影的方式去做 , 这只是很浅的一种做法 。 ”蔡飞龙说道 。 “我觉得这不算一个数字人 , 一个真正的数字人要在数字世界运行起来 。 现在多数虚拟人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 ”
西小施团队是一个高校项目 , 由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的美术团队和厦门大学的计算机人工智能团队组成 。 蔡飞龙团队目前没有让西小施发太多的社交内容 , 而是在训练她的语音说话功能 , 研发面部表情系统 。 他认为这才是数字人需要沉淀的底层技能 。
来自日本的Imma是国际上最早走红的CG虚拟博主 , 于2018年推出 。 她发布过许多逼真的生活照 , 这些图片背后制作的方法已不是秘密:将3D制作的头部转移到真人身体和真实背景上 , 简单来讲 , 就是换头 。
清华大学出品的虚拟人“华智冰”曾凭借一个吉他弹唱的视频走红 。 视频里的华智冰动作自然流畅 , 令人惊艳 。 但是 , 制作团队随后发布的声明中承认 , 人物的肢体、动作均来自于真人拍摄的视频模板 。
“我们现在出的几张照片也是换脸 , 做身体不是说不能做 , 成本太高 。 ”蔡飞龙表示 , 一个数字人的投入成本要百万级别 , 尤其在美术这块的消耗比较大 。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制作人也表示:“换头的虚拟人图片在技术角度相对比较好实现 , 更多的是摄影表现 , 找到适合的模特拍摄 , 然后换头 , 把虚拟形象P进去 。 这理论上不算是虚拟人技术 , 并没有走到虚拟人真正开发的阶段 。 ”

Imma生活照
除了换脸 , 虚拟人的表情也是个常被诟病的问题 。 多数虚拟人都有一张好看的脸和一双微笑唇 , 但表情始终千篇一律 , 总是一幅微微笑的模样 , 做不出大幅度的变化 。
目前 , 为虚拟人塑造自然的表情在技术上仍是个大难题 。 简单一个皱眉、嘟嘴的动作 , 牵动整个面部结构的变化 。 “我们皮肤里有真皮层、表皮层、肌肉、脂肪 ,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 , 电脑只能通过一些参数来拟合 , 但再怎么拟合 , 总是缺 。 ”蔡飞龙说道 。

另一方面 , 这些虚拟人发布的动态大多都是图片 , 几乎没有视频 。 虽然虚拟博主在社交平台上表现活跃 , 会以拟人的口吻问候粉丝 , 不领情的网友仍会直白地指出:“这是真人小编发的文字吧!”人们无法感受到虚拟人在真实地活着 。
虚拟人阿喜的制作者Jesse表示 , 让虚拟人应用于不同的场景 , 拥有不同的功能 , 比如:运营图片视频物料 , 面部动作捕捉交互 , 以及智能能力 , 就需要搭配很多工具和研发 , 这是一个复杂的流程 。 数字人还是早期阶段 , 需要根据各家数字人的属性解决不同的技术流程问题 。
Jesse所制作的阿喜 , 是少数能量产视频、拥有鲜活表情的虚拟人 。 令人意外的是 , 阿喜这个虚拟人由Jesse一人制作完成 。 他是一名从业十几年的CG动画导演 , 对各环节的技术都较熟悉 , 并且很清楚自己的制作目标 , 不存在反复修改的沟通成本、测试成本 , 因此效率很高 。

虚拟人阿喜
不过 , 阿喜的外形并没有达到超写实的程度 , 仍然带有一些动漫感 。 “你第一眼看就知道她不是真的人 , 她的眼睛、耳朵都比较卡通化 , 但又有接近真实质感的皮肤纹理和光影 。 ”
Jesse表示 , 如果要做到超写实那么极致、高度的技术参数 , 视频制作的流程会非常重 。 阿喜之所以存在一些瑕疵 , 也是在平衡制作流程和品质高度 。 作为个人创作者 , 他定制出的是一套适合小规模、最好把控成本的流程 。
既在外观、表情和肢体动作上高度写实 , 又可以与人类实时交互的虚拟人 , 无疑才是有灵魂的数字人 。 打造这样的数字人 , 需要人工智能的助力 , 仍然是产业界的前沿难题 。

有品牌买单 , 但盈利难
虽然超写实虚拟人还处于只有形象和概念的阶段 , 但已有大量品牌愿意为其买单 。 走时尚偶像路线的AYAYI已经与LV、欧莱雅、保时捷等品牌合作 。 阿喜则合作过奇瑞汽车、京东手机、钟薛高等品牌 , 涵盖汽车、食品、快消、饰品等领域 。
品牌看中的是虚拟人的新潮和科技感 。 每个广告的宣传海报和文案里 , 几乎都有元宇宙的字眼:“探索无限的元宇宙” “一起开启Metaverse” “元宇宙VS时尚圈”......无论什么领域的品牌 , 都想跟虚拟人身上的元宇宙标签挂上钩 。
企业的另一个营销诉求在于突出品牌的年轻化 , 以获取年轻客群 。 年轻人会对虚拟人产生好奇和关注 , 而且女性更容易被高颜值虚拟人吸引 。 燃麦科技称 , AYAYI的粉丝中有七成以上是女生 , 近半的粉丝是18岁-24岁的Z世代人群 。 Jesse表示 , 阿喜的粉丝中女性达八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