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令人闻之色变的“蛊”究竟是什么东西

《捕蛇者说》并非虚构
“永州之野产异蛇 , 黑质而白章;触草木 , 尽死;以啮人 , 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 去死肌 , 杀三虫 。其始 , 太医以王命聚之 , 岁赋其二 , 募有能捕之者 , 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
这是唐代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之时 , 针对当时苛政伤民的社会现状 , 写下的不朽名篇《捕蛇者说》中的一段 。大致意思是:永州荒野出产一种奇特的蛇 , 黑皮而有白色的花纹 。这种蛇接触到草木 , 草木会全部死掉 。如果咬了人 , 没有人能救治 。但是捉到这种蛇把它制成药饵 , 可以治疗很多疑难杂症 。所以太医以皇命每年两次征收这种蛇 , 招募捕蛇者 , 以蛇抵其租赋 。虽然很危险 , 但是百姓为了逃避赋敛苛政 , 冒死争着从事这种营生 。因为柳宗元对异蛇的描述有失真之处(指“触草木 , 尽死”一句) , 千百年来一直有人认为“永州之蛇”为虚妄 , 世上并没有“触草木 , 尽死”的蛇 , 所谓“异蛇”完全是为了说明“苛政猛于虎”的观点而杜撰出来的艺术形象 。很多人据此断定 , 《捕蛇者说》根本就是“假语村言” 。
关于这个疑问 , 我在宋史中找到了答案:《捕蛇者说》并非虚构!
南宋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记载:永州言诸县民畜蛊者三百二十六家 , 诏本州徙穷僻处 , 无以充役 , 乡里勿与婚姻 。清人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四记载:太祖乾德二年(964年)四月:壬申 , 徙永州诸县民之畜蛊者三百二十六家于县之僻处 , 不得复齿于乡 。
这两段文字说的是同一件事:公元964年4月9日 , 朝廷下诏命永州各县326个畜蛊之家迁徙到偏僻之处居住 , 不得在乡里生活 。这些畜蛊之家不需要服劳役 , 但是乡里人家亦不得与他们通婚 。这里 , 所谓“畜蛊者”就是养蛊的人 , 而养蛊就是养蛇 。
何谓“蛊”?在我国 , “蛊”是让人闻之色变的东西 。最早的“蛊”实际上是一种自然现象:动物(包括人类)死亡之后肉身腐烂 , 蛆虫自体内爬出 。当时的人类认识不到是死亡导致肉身腐烂 , 而误以为是体内有“蛊”致使肉身死亡 , 因而“蛊”的最早涵义就是“体中有虫”的意思 。古人认知能力有限 , 加之巫医、巫术别有用心的牵强附会 , 把一些奇症怪病和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与“蛊”联系起来 , 使之神秘而恐怖 , 于是便有了“蛊术害人”的说法 。西汉武帝晚年 , 佞臣江充埋设偶人迫害太子 , 诈称武帝生病是“巫蛊作祟” , 造成数万人死亡的惊天冤案 。可见最早的“蛊术”实际上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 , “蛊”是自然界里并不存在的东西 。
“蛊”作为传说中人工培养的毒虫 , 不知产生于何时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取百虫入瓮中 , 经年开之 , 必有一虫尽食诸虫 , 即此名为蛊 。”他说养蛊的人捉百虫(很多虫 , 不一定实指百种或百只)置于大瓮之中 , 历经很长时间 , 必有一种虫会吃尽其他的虫 , 最后存活的这只虫毒性最大 , 就称作“蛊” 。我们知道 , 虫是会意字 , 其甲骨文为蛇形 , 本意就是蛇 , 后来逐步引申出各种歧义 。把很多虫放入大瓮之中 , 可见放入的都是小动物 。我们知道 , 蛇基本上是吃荤不吃素的 , 各种活体小动物如鼠、鸟、蛙、蜥蜴、黄鳝、泥鳅、蚯蚓、蝎子、蠕虫等 , 乃至于蛇的同类 , 无不是它的口中之食 。一虫吃百虫 , 这种最后存活的虫只能是蛇 。饲养蛇的过程中 , 需要很多活体小动物 , 何止百虫?很明显 , “蛊”就是人工养殖的蛇 。
我们再看柳宗元的记载:“吾恂恂而起 , 视其缶(口小肚大之陶器 , 其形似瓮) , 而吾蛇尚存 , 则弛然而卧 。谨食(喂养)之 , 时而献焉 。”这一段记载表明 , 唐代的捕蛇者捕捉到活蛇之后 , 需要将其暂时饲养 , 等待官府来人收购 。可以想象 , 捕蛇者有时难免会捕捉到小蛇 , 或者饲养过程中成年蛇正常繁殖 , 于是便在暂时饲喂过程中渐渐学会了养殖 。所谓蛇蛊、蝎蛊、蛤蟆蛊、泥鳅蛊、虫蛊等 , 其实就是养蛇过程中投放的蛤蟆、泥鳅、蚯蚓等常用蛇饲料 。李时珍描述的养蛊 , 与养蛇的情形完全一致 。因为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 永州捕蛇者的被动养蛇行为逐渐转化为主动 , 形成了古老的养蛇业 。普通百姓对“养蛊”业者畏而远之 , 地方政府又不加详察 , 多加歧视 。于是便上报朝廷 , 将他们迁往人烟罕至之地居住 , 沦为社会地位低下的贱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