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一休和尚很好色 77岁仍在和盲女谈恋爱( 三 )


第298集动画片中 , 一休离开了安国寺 。他与母亲、师兄、朋友们一一惜别 , 踏上了远游修业的艰苦之路 , 为这套动画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休的确在十三岁开始外出游学 , 他前往建仁寺向慕哲大师学习作诗之法 。他天资聪颖又刻苦用心 , 熟读各种佛经和俳句 , 每天写一首诗作为功课 , 技艺日益精进 。当时信奉临济宗的禅寺 , 与足利家关系密切 , 受到幕府的直接保护 , 所以日益兴隆 。许多武士和贵族子弟 , 无心向佛 , 却纷纷出家到此 , 借此攀附权贵 。于是寺庙中竟一时风行比出身、比门第 , 还斗富 。一休对此极为不屑 , 经常掩耳出堂 , 写了诸如“姓名议论法堂上 , 恰似百官朝紫宸”等许多诗给予讽刺 。慕哲大师告诉他:“现在禅门颓败 , 非一柱可支 , 但三十年后你的话将会引起大震动 , 带来革新 , 且先潜心好好修行 , 忍耐并等待 。”
西金寺的谦翁大师除了辛勤劳作 , 便是闭门修行 , 从不与求名闻利之人往来 , “高风激世” 。十六岁的一休听闻后 , 顿生倾慕之心 , 定要追随谦翁大师 。谦翁问 , 你愿意离开那么富足的寺院 , 随我苦修吗?一休坚定的决心打动了他 , 成为谦翁唯一的弟子 。他还取自己名字中的“宗”字 , 为一休取名宗纯 。一休跟随谦翁精研佛家内典与俗家外典 , 严格遵循禅门“一日不作 , 一日不食”的清规 , 生活极为清苦 , 而精神上却极其充实快乐 。转眼四年过去 , 一日 , 谦翁将一休唤至跟前 , 说:“我所有的东西都倾倒给你了啊 。”随后就卧床不起 。一休尽心照顾师父 , 但无济于事 , 谦翁大师不久就圆寂了 。
师父去世 , 对一休的打击极大 。《年谱》中说他“致祭无资 , 徒心丧耳” , 没钱祭奠 , 而唯有心痛 。一休一连闭关七天 , 却难解心结 , 想起自己苦难的身世 , 生离的母亲、死别的师父??一时竟预备沉琵琶湖自尽 。也许还是母子连心 , 万分紧急时刻 , 母亲突然派来了使者 。信使劝一休不要干傻事 , 毁身而失孝 , 悟道还有的是时间 。一语惊醒梦中人 , 一休放弃自杀 , 进京觐见母亲 。十六年后的这次见面 , 母亲鼓励他追求纯洁的信仰 , 一休再无挂碍 , 决心追随全日本修行最严厉的华叟大师 。他以赤诚之心 , 寒冬经日伫立山门外 , 感动大德寺主持华叟 , 投入其门下 。
1419年 , 二十五岁的一休 , 在一次听盲人演奏平曲时首次开悟 。华叟用“一切皆休、一切放下”之意 , 赐他道号“一休” , 至此一休宗纯这个名字才被传扬叫开 。二十七岁一天夜里 , 他在琵琶湖上坐禅 , 忽地听到乌鸦鸣叫 , 于是想到和歌有云:得闻乌鸦暗黑不鸣声 , 未生前父母诚可恋 。他顿悟出生前的未分别智才是自己的本源实相 。次日 , 一向严苛的华叟听其所言所感 , 承认他“此是罗汉境界” 。
愤世嫉俗一代狂僧
一休位列三大奇僧 , 并非浪得虚名 。他对外在形式不屑一顾 , 认为形式毫无意义 , 只有真我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二十九岁时 , 一休参加某次盛大法会 , 大家都穿着隆重庄严的法衣 , 只有他草鞋布衣如常 。华叟问他为何毫无威仪 , 一休应答:“余独润色一众 。”意即华服缁衣何及粗衣布裳 。法会结束后 , 有人问华叟谁将是他的继承人 , 华叟答:“虽云风狂 , 但乃赤子” , 说的就是自号狂云子的一休 。一休也毫不谦逊 , 写诗云:“华叟子孙不知禅 , 狂云面前谁说禅?三十年来肩上重 , 一人荷担松源禅 。”认为华叟传人非自己莫属 。
当时的日本 , 寺庙长老会给徒弟颁发一种证明开悟的印可证 , 类似传其衣钵正统之意 。如果无证 , 就无法建立寺院 , 有了的话 , 则到处受人尊敬 , 接受供养 , 到寺庙也可成为长老 。华叟欣赏一休 , 为他写了印可证 , 没想一休“掷地拂袖去” , 他觉得自己不需要这种外在的证明 。华叟托人将其悉心保管 , 没想多年后仍被一休付之一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