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的太空旅程过半空间站生活 忙碌又精彩(科技视点)

视点|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的太空旅程过半空间站生活 忙碌又精彩(科技视点)
文章图片

航天员通过手控遥操作方式控制货运飞船 。
图片由新华社采访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
视点|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的太空旅程过半空间站生活 忙碌又精彩(科技视点)
文章图片

翟志刚在出舱任务结束后挥手示意 。
图片由新华社采访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
2021年10月16日 ,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 开启中国迄今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 。 3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踏上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 , 中国空间站也迎来第二批航天员和首位女航天员 。
空间站在距离地球400公里左右的近地椭圆轨道上飞行 , 航天员所处的环境是微重力、高真空、温度高低交替 , 还有空间辐射 。 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飞行一圈 , 这意味着空间站要频繁感受冷热交替 , 最高温度达到200摄氏度 , 最低温度达到零下120摄氏度 。
如此神奇、严酷的太空旅程已历时3个月 ,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 , 度过此次“太空出差”的一半时间 , 不仅圆满完成了各项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 同时对空间站的居住环境越来越适应 , 也越来越习惯于繁忙而又精彩的太空生活 。
太空出舱看似浪漫 , 实则充满风险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两次成功出舱 , “感觉良好”来之不易
太空出舱可谓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空间站任务的“重中之重” 。
太空出舱被形容为“太空漫步” , 是空间站时代航天员必备技能 , 看似浪漫 , 但却充满风险 。 在严酷的空间环境中 , 任何一点故障都可能导致出舱活动失败 , 甚至威胁到航天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 迄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已成功完成了两次出舱活动 。
2021年11月7日 , 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 , 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 。 这是中国首位出舱航天员翟志刚时隔13年后再次进行出舱活动 , 王亚平也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 , 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 其间 , 在舱内的叶光富配合支持两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 。
约6.5小时后 ,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 , 圆满完成了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安装、舱外典型动作测试等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 翟志刚、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后 , 与舱内的叶光富激动地拥抱在了一起 。 在出舱过程中 , 航天员们分别回答“感觉良好” , 这让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获得了“感觉良好”乘组的昵称 。
2021年12月27日 , 翟志刚、叶光富再次成功出舱 。 无垠星空中 , “感觉良好”乘组成员叶光富初次体验太空出舱 , 翟志刚完成了他的第三次出舱 , 王亚平则在核心舱内首次操控机械臂 , 支持两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作业 。 地面支持团队的悉心守护和引导 , 天地协同、舱内外配合 , 加上舱外航天服的保护 , 又让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长达6小时的第二次出舱任务 , 并为后续出舱活动进一步积累了经验 。
包括出舱任务在内 , 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 是航天员在轨的主要工作 , 3个多月来 ,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
2022年1月8日 , 历时约2小时 ,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地面科技人员的密切协同下 , 在空间站核心舱内采取手控遥操作方式 , 圆满完成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试验 。
谁都不是“甩手掌柜” , 每个航天员都要做“家务”
三位航天员太空生活井井有条 , 越来越惬意
目前 ,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飞行已过3个月 , 从初进太空“家门”的略微紧张与兴奋 , 到如今的熟悉和惬意 , 难怪“感觉良好”是中国航天员的共同心声 。
天和核心舱这个“大客厅”的生活气息越来越浓 , 太空“套间”宽敞舒服 , 有着和地面差不多的适宜温度湿度 。 一日三餐品种繁多、营养丰富 。 天宫里也有“冰箱” , 保鲜技术很好 , 航天员能吃到苹果、香蕉等多种水果 。 地面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食品 , 航天员在天上都能吃到 。
太空生活井井有条 。 在空间站中谁都不是“甩手掌柜” , 航天员们每个人都要“做家务” , 担负相应的生活照料工作 , 准备一日三餐、收拾废弃物、整理空间站内务……
一天早上 , 第一个离开睡眠舱的指令长翟志刚 , 先是为三人准备好早餐 , 随后开始刷牙洗脸 。 享受美味健康的早餐后 , 翟志刚马上开始一天的工作 , 王亚平和叶光富则顺手开始清理摆台 , 每样物品都会被整理到相应位置 。
空间站的空气净化系统 , 可以处理空气中大部分的有害气体 , 而一些边边角角灰尘的存在 , 很可能会对空间站和航天员造成一系列影响 。 叶光富和翟志刚两人配合 , 用吸尘器对这套积灰设备进行大扫除 。
在空间站生活期间 , 难免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 3位航天员对厨余垃圾进行了分类 , 食品包装袋要放到专门的大袋子里 , 湿垃圾也会另外回收 。 在太空失重环境下 , 如果乱扔垃圾 , 悬浮在空中的食物残渣或水珠一旦被航天员吸入肺中 , 就会造成窒息甚至危及生命 。 空间站上的垃圾可能需要一年才能运回地面 , 为了防止滋生细菌污染整个空间站 , 垃圾处理非常严格 。 纸巾、塑料袋等普通垃圾可以抽真空压缩以减小体积 , 这样才能存储更多垃圾 , 方便进一步处理 。
除了空间站生活环境清洁 , “太空长差”也使得航天员不得不打理个人形象 , 理个发或者刮个胡子 。 前不久 , 神舟十三号3位航天员互相设计了新发型 , 完成了太空理发 。 尽管理发过程非常顺利 , 但实际上也有一定风险 。 对于要理发的航天员来说 , 要把身体固定好 , 以防飘起来 , 免得被理发工具“误伤” 。 在太空失重条件下 , 碎头发和理发用水变成的小水珠 , 如果不及时收集清理 , 可能会掉落在一些精密仪器的缝隙中导致故障 , 对空间站造成损伤 , 也可能被航天员不小心吸入体内 , 危及生命 。 因此航天员还用到了一款特殊的理发装置——吸尘式理发器 , 最终完成了“太空理发”这件“小事” 。
日常的太空生活中 , 航天员们可以看书、听歌、追剧 , 也可以和家人打电话 。 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有时候会和家人们视频通话 , 在繁忙的太空工作之余享受亲子时光、温馨时刻 。
百天驻留、太空科普、太空跨年……写下中国航天多个新纪录
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只要有梦想、只要去奋斗 , 就一定会心想事成
第一次执行6个月“太空出差”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 , 也第一次赶上了在太空跨年 , 创造了中国航天员的新纪录 。
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 , 一天看16次日出日落 。 2022年第一天 , 航天员们在空间站里和地球上的人们一起迎接了“新年曙光” 。
新年第一天 , 3位航天员一早就开始忙碌 , 在完成常规医学检查和表面微生物、空气中微生物采样后 , 忙到12点半才开始吃午餐 。 短暂的午休后 , 3位航天员离开睡眠舱 , 开始进行体能训练 , 王亚平主要使用跑步机进行有氧运动 , 叶光富则是充分利用弹力带来锻炼力量 。 翟志刚的锻炼最有意思 , 看上去动作幅度不大 , 但实际上整个人都是在静态中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
利用太空失重环境和空间资源开展太空科普 , 既是航天员的科学任务 , 同时也是他们传递梦想的举动 。 2021年12月9日 , “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就在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 在“天宫课堂”进行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 。 约60分钟的授课中 , 航天员们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 , 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神奇物理现象 , 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
在新年第一天下午 , 航天员们和地球上的年轻人天地互动 , 结合自身飞天感受 , 以“梦想”“奋斗”为关键词实时交流 , 还送出了来自“天宫”的新年寄语 。 同时 , 空间站上还首次举办了“太空画展” , 航天员们现场展示和介绍20余幅中西部地区青少年创作的太空主题绘画作品 。 火箭、飞船、空间站 , 以及神奇的太空生活……孩子们把对浩瀚太空的无限遐想和美妙憧憬在画纸上呈现出来 。 航天员一一介绍时 , 身处太空的他们也不禁为孩子们对浩瀚宇宙的无限憧憬所感动 。
半年太空之旅过半 ,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们已创造了一系列中国航天的新纪录 。
1月15日 , 王亚平在太空工作累计超过了100天 , 成为中国首位在轨超100天的女航天员 。
“2021年对载人航天工程全线来讲是收获满满、硕果累累的一年 , 5次飞行任务连战连捷 , 空间站建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 中国人首次入驻自己的‘太空家园’ , 历史在辛勤的奋斗者手中不断刷新纪录 。 对此 , 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 , 只要有梦想、只要去奋斗 , 就一定会心想事成 。 ”王亚平说 。
【视点|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的太空旅程过半空间站生活 忙碌又精彩(科技视点)】版式设计:张芳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