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资讯|石头科技创始人造车获腾讯领投,蔚来资本、美团接洽遭拒
蔚来第二大股东腾讯集团 , 再次押注新造车项目 。
36氪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 , 石头科技创始人兼CEO昌敬的造车项目洛轲汽车 , 已经在2021年末完成1亿美元融资 , 领投方是腾讯集团 , 投资机构红杉也参与了投资 。
【市场资讯|石头科技创始人造车获腾讯领投,蔚来资本、美团接洽遭拒】消息人士告诉36氪 , 作为领投方 , “腾讯在本轮融资中的投资金额超过5000万美元” 。 而当下 , 洛轲汽车正以20亿美元估值 , 进行新一轮融资 。
针对上述信息 , 36氪向洛轲汽车核心高管求证 , 截至发稿 , 暂未获得回应 。 36氪向腾讯求证 , 对方表示不予置评 。
洛轲汽车是2020年底 , 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创办的造车项目 。 昌敬是典型的汽车发烧友 , 尤其钟爱越野车 , 36氪此前曾独家报道 , 洛轲汽车首款车的定位就是对标奔驰G系列的越野车型 , 希望借助增程技术 , 单次续航突破1000公里 。 目前洛轲汽车总部设在上海 , 昌敬担任公司董事长职务 , 原威马汽车CTO闫枫已经加入该公司 , 担任CEO 。
比起上一批造车潮中的李斌和李想等人 , 昌敬入局造车晚了5年 , 但他的优势或许在于起点颇高 。 昌敬创办的扫地机器人公司石头科技 , 是小米生态链上的明星项目 , 在科创板一度创下近千亿元市值 。
而从昌敬的过往履历看 , 其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 , 软件工程师出身 , 2011年 , 任腾讯高级产品经理 , 此后 , 创立美图工具北京魔图精灵 , 2014年 , 创立石头科技 。
有成功创业经历 , 软件和硬件经验兼备……这或许是虽然入场时间晚 , 但腾讯依然押注昌敬的关键原因 。 而且 , 据多位圈内人士向36氪描述 , 昌敬也是当下资本偏好的“产品型”造车创业者 , 低调 , 喜欢钻研产品 , 他的微信签名写着“我是一名产品经理” 。
另一个进场较晚的造车创业项目——李一男的牛创新能源 , 也具备类似背景 , 同样受到IDG等资本青睐 。
不过 , 李斌、李想在创建蔚来和理想汽车的过程中 , 几乎都是全身心投入 , 李斌先是辞去了易车网CEO职务 , 后又将易车卖给腾讯 , 李想2015年创立理想汽车时 , 已经从汽车之家离职 。 而昌敬目前仍然是石头科技CEO , 其精力在扫扫地机器人和造车之间如何分配 , 是个问题 。
造车事业复杂艰深 , 李斌和李想这样的连续创业者也是经历几番波折 , 才跻身今天的头部阵营 。 后来者已经错过最佳时间窗口 , 如果不能全情投入 , 很难赢取市场信心 。 36氪获悉 , 即便是创建小米集团的雷军 , 也在逐渐调整业务架构 , 将成熟的手机业务交给小米总裁卢伟冰 , 自己更专注于汽车项目 。 昌敬似乎也不能例外 。
曾有意投资洛轲汽车的资方人士告诉36氪 , 昌敬已经不太参与石头科技日常运营 , 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汽车产品上 , 而且 , 昌敬也告诉投资人 , 造车将是他接下来的工作重心 。
2014年 , 第一轮跨界新造车潮兴起 , 腾讯、阿里和美团各自押注了一个头部阵营公司 。 而在2020和2021年 , 第二轮造车潮再次涌起 , 典型代表是雷军、昌敬和李一男等硬件型创业者 , 目前只有互联网巨头腾讯再次入场 , 是否会成为那个影响棋局的重要变量?
从过往经历看 , 巨头往往能凭借资金资源和光环效应 , 给行业带来转折性变化 。 2019年 , 理想汽车处于量产关头 , 却陷入融资困境 , 正是美团的及时投资 , 让理想汽车拿到了量产资金 。
而腾讯是蔚来第二大股东 , 持有蔚来所有B类股票 , 在蔚来的投票权仅次于创始人李斌 。 同样是2019年 , 蔚来陷入资金困境 , 腾讯通过收购易车和提前为李斌做股票质押 , 为后者筹集了2亿美元的关键资金 。
昌敬的洛轲汽车获得互联网巨头和头部财务机构投资后 , 也难免引发行业警觉 。 有资方人士向36氪透露 , 腾讯投资洛轲汽车后 , 蔚来资本和美团都有相关人士意图接触洛轲汽车 , 洽谈投资事宜 , 但均遭拒绝 。
“可能在昌敬眼里 , 蔚来资本means(意味着)蔚来 , 美团meas理想汽车 。 ”上述资方人士向36氪分析 。
不过 , 也有接触到腾讯投资的知情人士向36氪表示 , 当下互联网巨头的投资业务都在调整力度和方向 , 腾讯投资洛轲汽车 , 不一定代表特别的战略意图 , 更可能是互联网巨头的投资重心向硬科技和新能源领域转移的标志 。
上述人士透露 , 在理想汽车赴美IPO和香港IPO过程中 , 腾讯也都参与了路演 , 只是觉得估值太高而放弃 , 而去年上市的美股电动车公司Rivian , 腾讯也有参与投资 。
比起第一波跨界造车潮 , 第二波跨界造车创业者的确面临时间窗口愈发紧迫的局面 , 但不容忽视的是 , 他们普遍起点更高、经验充沛 , 以及同样孤注一掷 。
(36氪)
推荐阅读
- 处理单元|出行洞察:DPU市场火热,“芯”战场发展前景如何?
- Samsung|韩国市场的三星Galaxy S22定价首次曝光
- 市场|一加总裁李杰内部信:2022 手机市场不乐观,但仍有机会
- ARM|英国政客希望软银让ARM在英国证券市场上市
- 社交|因不再向美国分享欧洲用户数据 Meta正考虑退出欧洲市场
- AMD|AMD确认将增强供货:满足市场对AMD显卡的需求
- 市场|转转手机市场分析:新旧市场,iPhone13和iPhone11为何飘香?
- 苹果|苹果在印度市场悄然“崛起”,新一代iPhone SE被寄予厚望
- 市场|报告:高端电视、智能手机带动2021年AMOLED面板需求大爆发
- 电影|春节档高票价致观影人数锐减 影院:会根据市场情况调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