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财经社|精品咖啡大战之下,谁能打败瑞幸?

文章图片
图1/1
_原题是:谁能打败瑞幸?
在造假风波两年之后 , 瑞幸没有倒下 。 2021年8月 , 瑞幸宣布从5月开始实现了集团整体盈利 , 提前完成年度目标 。 仅在2021年上半年 , 其就推出了50多款新产品 , 甚至把奶茶配方和咖啡融合在一起 , 做“奶茶化咖啡” 。 新消费风口哑火的当下 , 它展现出了更多韧性 。 然而 , 竞争还没有停止 , 精品咖啡大战之下 , 谁还能打败瑞幸?
撰文/魏一宁编辑/董雨晴
2022年开年之初 , 瑞幸又两度登上热搜 。
一次是因为被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炮轰 , 称其新品“花魁dirty”有垄断精品咖啡豆之嫌 。 1月5日这天下午 , 李国庆在微博上写道 , “瑞幸推花魁 , 老李很生气!今天就要替全国喝手冲精品的朋友 , 公开DISS一下瑞幸 , 你一个卖大众咖啡的 , 少动点‘垄断’精品豆的坏心思!”
但这不妨碍瑞幸的花魁新品大火 , 几天之后 , 瑞幸官方就发出了一条消息称 , 花魁卖得太好了 。 1月11日 , 瑞幸表示花魁部分城市和门店售罄——刚刚进入精品咖啡市场的瑞幸 , 又打造了一个“爆款” 。
另一次是在1月20日 , 有媒体报道称 , 知情人士透露瑞幸正在研究重返纳斯达克上市 , 最快可能在今年年底进行 。 对此 , 瑞幸咖啡倒是很快发表回应称报道不实 。
对刚刚度过造假风波、债务重组不顺、国内诉讼悬而未决的瑞幸来说 , 重回二级市场也的确不太现实 , 瑞幸唯一能做的 , 是在国内市场先实现正常经营 , 在咖啡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活下去 。
造假风波两周年
在造假风波两年之后 , 瑞幸没有倒下 。
2020年1月 , 美国知名沽空机构浑水公司发布报告 , 指控瑞幸夸大门店销量、夸大广告支出掩盖单店亏损的事实 。 2020年6月29日 , 瑞幸停牌进行退市备案 。 截至美国时间2020年6月26日收盘 , 瑞幸咖啡的股价定格在了1.38美元/股 , 市值仅剩3.47亿美元 , 而巅峰时期它的股价一度达到了51.38美元/股 。
当时 , 许多人预测 , 瑞幸将面临破产清算的局面 。
在瑞幸退市的同时 , 管理层开始大换血 , 曾在神州租车担任陆正耀助理的郭谨一被任命为新任董事长兼CEO 。 瑞幸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了一系列自救措施:缩减开支 , 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
原本靠烧钱补贴和大手笔的广告营销 , 瑞幸得以在本土市场对垒星巴克 , 也成功虏获了中国消费者 。 但在造假风波后 , 瑞幸削减了大部分营销费用 , 缩减不必要的开支 。 据财报显示 , 2019年 , 瑞幸营销费用占比20.1% , 到2020年下降至13.2% , 2021年第一次半年报中 , 营销费用进一步下降到12.8% 。
在削减广告开支 , 放弃请大牌明星代言“小蓝杯”的同时 , 瑞幸在经营方面也做出了一系列调整:关停运营状况较差的门店 , 暂缓2020年初开启的无人零售战略 , 争取通过暂时性的收缩降低经营成本 。
瑞幸仍然坚持快取店为主的轻资产模式 , 即使鼎盛时期 , 单店面积超过120平方米的优享店也只有100多家 , 占比4.8% , 而20-60平方米的快取店占比92% 。 后者的优势是占地面积较小 , 大多数只有3名以内店员制作咖啡 。
无论是优享店还是快取店 , 瑞幸的服务都稍显吝啬:门店不设POS机 , 只能通过小程序下单 , 节省了负责点单收款的人力成本和POS机支出;面包类点心不提供加热 , 不需要购买烤箱 , 也让店员能把全部时间放在制作咖啡上 。
瑞幸服务的吝啬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不便 , 但在价格较低的情况下 , 消费者对它的服务预期本来就低于高端茶饮、咖啡品牌 , 对于自助点单并非不能接受 。
除了“节流” , 瑞幸更要做到“开源” , 在不能烧钱补贴的情况下继续抓住消费者 , 增加收入 。
曾经 , 瑞幸的忠诚消费者是一批对价格敏感的年轻白领和学生 , 他们选择瑞幸 , 是因为可以靠打折券喝到10元以内甚至免费的咖啡 , 享受“薅羊毛”的快感 , 许多人对瑞幸的评价是“虽然不好喝 , 但十元以内喝咖啡的感觉很爽” 。
造假风波后 , 可以赔本补贴的时代结束了 , 瑞幸的饮品价位也自然而然地回到了10元-20元区间 , 对标茶百道、一点点等中端新兴茶饮品牌 。 为了留住消费者 , 瑞幸开始大搞研发 , 缩短推出新品的周期 。
2020年 , 瑞幸推出了77款现制饮品 , 进入2021年后 , 瑞幸在半年内推出了50多款新产品 , 甚至把奶茶配方和咖啡融合在一起 , 做“奶茶化咖啡” 。 2021年4月12日 , 就在自曝造假一周年后 , 瑞幸推出的新品“生椰拿铁”走红 , 频繁卖到断货 , 还带动了现制饮品界的椰味饮料热潮 。
在推出新品的同时 , 瑞幸继续注重互联网营销 , 通过小程序、公众号、视频号直播、福利群等方式发放优惠券 , 继续带给消费者“薅羊毛”的快感 。
不停推出的网红新品 , 让瑞幸创造出新的销量神话 , 营业收入也在持续增长 。 根据瑞幸2021年上半年财报 , 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6.5% , 但营业费用只增长了12.9% , 单店利润率提升到了16.3% , 同比扭亏为盈 。 CEO郭谨一自豪地说道:“它代表着我们的财报终于恢复了正常 。 ”
精品咖啡战火来了
在起死回生之后 , 瑞幸开始对精品咖啡下手 , 大量买进花魁精品咖啡豆是关键的一步 。
【AI财经社|精品咖啡大战之下,谁能打败瑞幸?】2021年12月 , 瑞幸在签署新咖啡采购订单协议时 , 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CGO杨飞就曾表示 , 精品咖啡的普及与日常化 , 将是瑞幸“专业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
实际上 , 就在2017年至2019年间 , 精品咖啡也曾是资本青睐的风口 , 许多创业者在资本助推下打造了小众精品咖啡 , 但这些精品咖啡店仍旧依赖咖啡师水平 , 且利润较低 , 很难在没有资本加持的情况下扩张并实现规模化 。 比起单体精品咖啡店 , 或者至今无法扩张规模的连锁店 , 已经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的瑞幸进入精品咖啡领域 , 显然将带给这个行业更多不确定性 。
2017年 , 钱治亚从神州租车离职正式成立瑞幸咖啡 , 当时 , 她打出的口号是“让每个中国人都喝到好的咖啡” , 并且期待瑞幸能够与星巴克竞争 。
初创时期 , 瑞幸奠定了用互联网思维做咖啡的基础 , 根据2019年4月23日瑞幸提交的IPO申请 , 截至当年3月底 , 瑞幸有811名技术研发人员 , 相当于一家中上规模的互联网企业 。
瑞幸一开始就不提供现场点单 , 顾客只能通过小程序在网上下单 , 随后通过注册发放优惠券、邀请好友赠送免费饮品等方式扩大粉丝群体、积累用户 , 并通过福利把用户引流到官方微信号和粉丝群 。 这是显而易见的互联网思维 。
造假风波后 , 瑞幸的快消品思维也愈发明显 , 不断推出新品 , 借助之前积累的私域流量 , 不但没有破产 , 还扭亏为盈 。 2021年8月 , 瑞幸宣布从5月开始实现了集团整体盈利 , 提前完成年度目标 。
甚至 , 瑞幸在资本市场的成功 , 吸引了无数后来者 , 试图复制瑞幸在资本市场的打法 。 在中国咖啡市场迅速增长的背景下 , 更多创业者瞄准了特色产品和细分人群 , 资本随之涌入 , 一系列精品咖啡品牌迅速走入公众视野 。
有消费者曾经这样形容2021年精品咖啡大战的场面 , 在北京国贸地区华贸写字楼上班的白领 , 只需要走到楼下的商业街 , 50米之内即可以看到不低于5家精品咖啡品牌 。 以至于那段时间内 , 行业内人士会说 , “精品咖啡品牌太多了 , 白领已经不够分了 。 ”
所谓精品咖啡 , 与瑞幸还是有着些许差别的 。 根据美国精品咖啡协会的定义 , 精品咖啡除了特定品种和产地 , 还包括加工、运输方式、公认的萃取标准等 , 除此之外 , 业内对精品咖啡的定义标准还包括香气、风味等方面的综合评判 , 要求杯测分数达到80分以上 。
过去 , 销售精品咖啡的主要是小众独立咖啡店 , 但在资本入局后 , 精品咖啡逐渐向连锁店模式发展 , 在2017至2021年 , 多家精品咖啡品牌拿到融资 , 开始迅速扩张 。
早在2012年 , 精品咖啡店Seasaw就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门店 , 但直到2017年 , 咖啡成为新消费领域风口 , Seasaw才拿到4500万元的A轮融资 。 2021年7月22日 , Seasaw完成A+轮融资 , 喜茶入股成为新股东 , 尽管喜茶仅持有5%股份 , 但这仍然被业内视为新兴茶饮与咖啡优势互补、共享资源的开始 。
2018年 , 除了已经拿到第一笔融资、开始扩张的Seasaw之外 , 另一家精品咖啡Manner也在当年拿到了8000万元的A轮融资 。 Manner创始人韩玉龙是一名资深咖啡师 , 他创业的愿景 , 同样是做一个中国的咖啡品牌 。
Manner同样主打小店模式 , 销售小杯咖啡 , 产品定价区间在20元左右 , 除了购物中心外 , Manner在上海大量入驻写字楼 , 周末不营业 , 主要为白领提供服务 , 同时采取联名、设计周边产品等方式进行营销 , 推出了简约精致的咖啡杯及其他周边产品 , 广受白领女性群体欢迎 。
仅四年之内 , Manner已经从小而美的独立咖啡馆发展成几百家门店的连锁品牌 。 2020年12月到2021年5月 , Manner接连获得融资 , H Capital、淡马锡、龙珠资本进场 , 其投后估值更是达到了28亿美元 。
2021年7月 , 一个名叫“不眠海”的品牌悄然布局进全国100余家便利蜂门店内 , 这是便利蜂旗下新推出的精品咖啡品牌 。 尽管不眠海菜单上的茶饮占比57% , 略高于咖啡 , 但它仍以手冲咖啡、精品咖啡作为招牌 , 定价区间设在10-25元范围内 。
不眠海同样注重研发和线上点单 , 迅速推出新品 , 同时 , 不眠海与便利蜂门店紧密结合 , 既不需要外界投资 , 又可以支持消费者一站购物 , 这是其他咖啡店不具备的优势 。
品牌创始最初三个月 , 不眠海就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开出了258家门店 , 2021年 , 便利蜂提出了在华南市场全面铺开不眠海 , 将门店拓展到1500家的目标 。
实际上 , 到2021年中时 , 人们发现Manner的单店价值已经超1亿元 , 相当于3家星巴克 。 这样疯狂的价格让买不进的资本开始冷静 , 他们回过头来继续审视瑞幸 , 却发现从财务表现上 , 后者依旧值得被投资 。
2021年4月15日 , 瑞幸再次拿到老股东大钲资本、愉悦资本投资 , 总计2.5亿美元 。 尽管金额与瑞幸过往得到的融资相比不算太大 , 但瑞幸能拿到这笔融资 , 充分说明 , 资本市场仍看好瑞幸的规模、用户粘性和经营状况 。 与目前只覆盖几个一二线城市的Seasaw和Manner比起来 , 已经在各大一二线城市全面铺开的瑞幸 , 显然可以讲出更大规模的故事 。
热潮褪去之后
实际上 , 到2021年末时 , 越来越多的资本就反应了过来 , 许多估值过高的新消费品牌在下半年并没有交出好的业绩成绩单 , 新消费风口猛然哑火了 , 资本也迅速撤离了这一赛道 。
之前过热的资本造成了新消费领域的内卷 , 当诸多同质化品牌出现后 , 消费者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 , 对特定餐饮品牌的忠诚度也会随之变低 。 一旦复购率降低 , 品牌销售率下滑 , 投资人很快会感受到利润空间降低 , 变得更加理性谨慎 。
曾经 , 咖啡领域的创业者能轻松拿到融资 , 甚至比投资人更像甲方:三顿半创始人吴骏在B+轮融资中面对纷至沓来的投资人 , 为了提高效率 , 可以要求投资人写书面材料;同样经营速溶咖啡的千小鹤创始人程筱颖 , 仅仅请蘑菇街创始人陈琪尝试了一次产品 , 陈琪把咖啡倒入矿泉水瓶 , 感觉溶解度很好 , 立刻敲定了投资 。
然而在2022年初 , 程筱颖已经意识到 , 一杯咖啡就能拿下融资的好日子结束了 , 现在需要勒紧裤带 , 提高自身造血能力 。
相比于这些后起融资的竞品 , 瑞幸有一定的优势:进场够早 , 在咖啡消费刚刚成为热点时 , 它迅速拿到了融资并且扩张 , 占据了咖啡市场的先发优势 , 在门店数量、研发团队和消费者粘性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 。
但是 , 竞争从未结束过 , 瑞幸仍面临着诸多困境 , 除了资本层面与市场竞争的压力 , 甚至还包括昔日创始人的挤兑 。
过去的遗留问题仍然是一道阴霾 , 笼罩在瑞幸的头顶:2021年9月 , 瑞幸咖啡与美国集体诉讼代表达成和解 , 签署了1.85亿美元的和解意向书 , 这一金额已经远远低于预期 , 然而 , 瑞幸咖啡的债务重组进展并不顺利 。
2021年12月27日 , 在BVI法院举行的瑞幸咖啡债务重组听证会上 , 债券托管人毕马威要求中止执行清盘程序 , 导致债务重组计划由原定的12月底延期到2022年6月底 。
尽管毕马威提出反对意见的具体原因尚未披露 , 但据投资人士分析 , 这意味着股东、管理层、债券方可能出现了重大分歧 , 或者有第三股力量介入 。 根据此前的公开报道和分析 , 曾经因为造假被踢出瑞幸的陆正耀正在试图通过关联方曲线回归 , 收购瑞幸股权 , 同时 , 各方对大钲资本是否会私有化瑞幸咖啡存在一定担忧 。
瑞幸咖啡退市后 , 转入粉单市场 , 无论是现任董事会、管理层还是中小投资者 , 都希望瑞幸咖啡能在债务重组后重回纳斯达克市场 , 但目前债务重组遭遇波折 , 遥遥无期 , 加上中概股暴跌后上市条件日益苛刻 , 曾经因为财务造假遭到中美两国监管部门处罚 , 留下双重案底的瑞幸 , 想要重回纳斯达克更加遥遥无期 。
在经营方面 , 虽然瑞幸的营收在不断提高 , 实现了扭亏为盈 , 但仍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
除了Seasaw、Manner、不眠海这些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的咖啡品牌 , 许多新茶饮品牌也开始提供咖啡产品 。 蜜雪冰城早在2017年就启动了子品牌“幸运咖” , 主打9-15元的咖啡 , 2022年初 , 高端茶饮品牌奈雪推出“限时轻松购”产品 , 包含仅售9元的美式咖啡和15元的拿铁咖啡 , 挤入咖啡下沉市场 。
咖啡市场的竞争始终是激烈的 。 2019年 , 瑞幸、Seasaw、Manner等新品牌靠着高坪效优势、外卖配送能力崛起时 , 上岛咖啡、咖啡陪你等老品牌就纷纷关店乃至破产 , 如今 , 新兴品牌同样面临着残酷的竞争 。
在上一阶段的竞争中 , 瑞幸曾经靠着烧钱补贴脱颖而出 , 而如今 , 瑞幸与其他咖啡品牌一样 , 别无选择 , 只能加大研发投入 , 打磨产品 。 但咖啡产品技术门槛低 , 爆品主要来自于配方的创意 , 很容易被其他竞争对手模仿 。
此外 , 在销售表现上 , 瑞幸也表现的过于依赖爆款 , 比如2020年推出的厚乳系列 , 当年度销量就占到了总销量的20% , 也意味着 , 瑞幸必须持续不断打造爆款 , 才能维持销售业绩 。 而一旦爆款失灵 , 那么瑞幸就将面临很大的业绩压力 。 业内常流传的一句话是 , 爆款可遇不可求 。
咖啡品牌已经接近饱和 , 拿到融资越来越难 , 对于在上一轮风口拿到融资的品牌来说 , “内卷”式的降价终究不可持续 , 新品同质化严重 , 想要在这个新消费寒冬活下去 , 需要不停地进行产品创新和营销方式创新 , 提高消费者忠诚度 。 对于瑞幸咖啡而言 , 它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
推荐阅读
- 通信|CRMNEXT推出全新的开放式通信平台
- 电子商务|受强劲财报提振 亚马逊股价创下逾四年来最大盘中涨幅
- 电子商务|各项业务全面开花 亚马逊Q4财报超预期
- 社交|Meta市值狂泻两千亿 扎克伯格财富缩水近三百亿跌出富豪榜前十
- 社交|Meta财报表现不及预期 开盘股价暴跌超24%
- 财联社|特斯拉申请召回817143辆美国汽车
- 锌财经|狗狗币一夜“腾飞”542倍,沈腾新晋“代言人”
- 财联社|比亚迪:1月新能源车销量93168辆 同比增361.73%
- SONY|供应链持续紧张 索尼正式下调本财年PS5销售预期
- 新浪科技|索尼:本财年PS5销量将低于预期 目标降低330万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