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循环水最容易造成物质的沉淀 , 因此 , 宇航员在使用循环水之前 , 要对循环水进行检测 , 查看里面的微生物和矿物质含量是否符合要求 , 一旦不符合 , 宇航员就不能使用这些水 。
另外 , 由于太空处于失重的环境 , 水在太空舱里不会四散飞走 , 而是聚集成水滴 , 但是一些水分子会从水滴中逃走 , 飞向四周 , 如果不小心进入器械里 , 会危及到飞船的安危 。 所以宇航员喝水的时候 , 不能使用杯子 , 而是将水装进一个袋子里 , 像食用果冻一样将水挤入嘴里 。
太空中的节约用水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工作时间更久 , 循环水足够他们饮用 , 可是他们如果要洗澡的话 , 应该怎么办呢?
水在太空中比在沙漠中还要宝贵 , 因此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一滴水被浪费 , 宇航员在太空中一般不用水洗澡 , 不仅洗澡不用水 , 连洗头发都不用水 。
宇航员携带上去的物资里面 , 有一种特殊的材料 , 既有纸的轻薄 , 又有布料的坚韧 。 它在地球上被润湿 , 上面有清洁肌肤所需的所有物质 , 宇航员只需要用它来擦拭身体 , 就可以起到清洁作用 。
有人会问这样能清洁干净吗?宇宙的环境和地球不一样 , 尤其是太空舱 , 它基本上就是一个无尘的环境 , 因此宇航员的皮肤不会像地球那样产生污垢需要大量水来冲洗 , 用这种“湿纸巾”主要擦拭皮肤上的皮屑 。
至于洗头发 , 研发人员专门研制了一种免洗香波 , 将它挤出来涂抹在头发上 , 它就会包裹住每根发丝 , 然后用“湿纸巾”将它擦下来 , 头发就洗完了 。 这也是女性宇航员可以留长发进入太空的原因 , 因为可以完全不用水洗头发 , 头发再长也不影响 。
飞船里的水 , 还有的是用来进行试验的 , 一些失重试验在地球上无法进行 , 因此得趁着在太空中抓紧完成 。
最贵的尿液有人会问 , 为什么不采用运输补水法 , 让运输飞船送大量的水上去 , 这样宇航员们就不用委屈使用自己的尿液 。 虽然现在的发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 但是成本非常昂贵 。 每运输1L水进入太空 , 就要花费一万美元 , 一名与航天所需要的水是4.4升 , 3名宇航员180天共需要2376升水 , 共计2376万美元 。 这还没有包括制造氧气的水和实验用水 。
而现在的太空水提取工艺 , 可以从1.6升尿液里提取出1.3升水 , 三名宇航员的尿液每天可以提取3.9升水 , 180天的时间就可以节省702升水 , 按照一升水一万美元计算 , 节省了702万美元 , 可以说这是最贵的尿液 。
【航天员执行180天飞行任务,每天要用4.4升水,所需的水从哪来?】按照这个效率 , 180天约可以从三名宇航员的尿液中提取756升水 , 折合美元756万 。 尿液和蒸发的总共金额是1458万美元 。 再算上粪便的水分回收 , 大约有1500多万美元 。
采用这样的办法 , 节省了一千多万美元的成本 , 回收尿液再制作成饮用水听起来的确难以接受 , 但是宇航员们经过了严格训练 , 他们认为没有什么 。
宇航员的艰苦我们都知道宇航员的前身是优秀的飞行员 , 不是每一个飞行员都能成为宇航员 , 得经过严格的层层筛选 , 最终成为预备宇航员 , 接受进一步的训练 。 能够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 身体素质是人类中的佼佼者 。
即使这样的身体进入太空 , 他们依然要承受很多痛苦 。 已经退役的航天员身上 , 出现了很多变化 。 他们的骨骼在太空中会因为失重流失一部分骨质 , 再回到地球就会出现骨质疏松问题;他们的眼球晶状体 , 会因为始终产生一定量的变形 , 回到地面后 , 会出现看不清东西 , 要知道在进入太空前他们的视力是顶尖的 。
宇航员还要每天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 因为在太空中执行任务的过程中 , 必须时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 并且还要随时监督自身的环境 , 比如每天重复监测多次水的质量 , 很多工作都是重复且枯燥的 。
并且这样的情况下 , 他们的味觉也受到了影响 , 宇航员的食物因为要顾虑很多 , 所以只保证其营养 , 不保证其口感 , 宇航员每天吃饭都味如嚼蜡 。
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 , 宇航员还能以饱满的热情完成任务 , 实在是特别伟大 。 更不要说迄今为止 , 牺牲的22名航天员 。 虽然这些牺牲的航天员们属于不同的国籍 , 但在这一刻 , 他们都是人类的骄傲 。
推荐阅读
- 霸王龙是否有羽毛?其实你印象中的古生物形象,大部分都是错误的
- 远古时期的生物比如今生物体型都大吗?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 是什么杀死了恐龙?
- 如果6500万年前恐龙没灭绝,会进化成什么样?科学家模拟画面!
- 有羽毛的恐龙都有哪些?可以了解一下
- 在恐龙之前也有地球霸主!要是它还存在,还会有恐龙的崛起吗?
- ?熔滴型微晶石更有助于描绘源陨石坑的位置
- 2029年4月14日,最危险的“毁神星”将接近地球?什么情况?
- 国家航天局:我国航天重大工程正处在承上启下的转折点
- 南极发现移动的“海上金矿”,储量可达10亿吨,我国或成赢家